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无休之“假” 弥补言语康复从业者奇缺窘境 填报高考志愿“刻舟求剑”不可取 上海今年再建100条精品示范路
第6版:上海新闻 2020-07-29

无休之“假”

易蓉

有人说,在学术和工业界之间存在一扇“旋转门”,门的一侧是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另一侧是现实世界的各种需求难题。但创新成果终究要服务社会,从实验室到市场存在巨大鸿沟,而要跨越屏障或沟壑,就必须穿越这扇看不见的门。

欧美一些高校的学术休假制度或许就是开启“旋转门”的一种钥匙。这是一种教师发展制度,每隔一定年限,教师可以选择在全薪或减薪的情况下,外出休整一段时间,用来学习、旅行或实践。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优必选首席科学家陶大程就认为,学术研究有时容易落入盲目追寻学术热点、跟风发论文的误区,通过学术休假,教师们能够了解学术落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无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上都能够更加“接地气”。

而且实际上,学术休假是“假中无休”的。作为学术和产业的实践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思必驰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俞凯颇有感触——他的导师就曾经利用两次学术休假完成智能语音系统的原型和产业化,将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到了现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假,而是可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时间。”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学术大牛都将学术假期用于基础技术的成果转化,有的到企业的研发中心了解产业需求,有的直接自己创业,不仅埋首于产品研发,也是试水从科学家到科创家的角色转变。类似“学术休假”的呼声来自于人工智能需要跨界创新的天然属性,为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活动和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机会。而这样的制度其实是在营造一种良性生态,因为创新是需要流动、碰撞带来的。

尽管国内未有相同制度,但国内也有高校出台特殊政策,通过相对较长的校企合作项目攻关产业实际问题。而俞凯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以科学家和科创家的双重角色,推进语音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类制度其实是在营造一种良性生态,将最具创新力的群体从行政事务、包袱中解放出来,并且给予利于“生长”的条件,创新就自然需要流动、碰撞带来的火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