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水稻“绣”出巨画 裔式娟档案资料入藏市档案馆 日久见AI 锈钢锻造“红色绸带” 一个党员一面旗  做群众的贴心人
第5版:上海新闻 2021-07-13

日久见AI

董纯蕾

在上海今夏的第一个酷暑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顺利完成了所有议程。

不知不觉已是第四个年头,几乎每年夏天,黄浦江畔,总能掀起一股AI(人工智能)的热潮,各种聪明的脑袋讨论着人工智能的明天会发生什么,改变什么,影响什么。

对媒体而言,一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办到第四年,总要面对一个必答的议题:给举办地带来了哪些显见和潜在的影响?我和同事曾经有过一个微信群,名叫“盛夏的AI”,在那里认真地讨论过每一年的相似与不同。

记得2018年的第一届,在尚未成为时尚地标的西岸,我们还不知道,65年前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诞生的学术名词“人工智能”如何能引起公众的浓厚兴趣,何时会成为摩登生活的代名词。从2019年起会场移师世博中心,我们开始习惯“刷脸”入场,开始学会在虚拟会场和小伙伴打招呼,开始在家门口邂逅机器人咖啡师。后来,我们见证了张江人工智能岛的成长,见证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商汤中国总部、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百度飞桨创新中心的大能量。再后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种AI+产业逆势上扬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举办108场论坛、汇聚1261位演讲嘉宾,吸引3.83亿人次线上观看、近14万人线下参会观展……这是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成绩单”。上海现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近1200家,2018年至2020年年均增速29.5%。这是四年里世界AI大会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互动画卷。然而,数字总不及人的感受那样富有感染力。在市政府新闻办与新民晚报近几个月联合力推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中,除了美食多元、文化包容之外,被点赞最多的便是上海的智能水平。“一部智能手机在手,去到哪里办什么事都OK了”“生活在上海,实在太方便了”“离开上海几天,已经很不习惯了”。

此时再回想四年前的那些不确定,忽然有了“不识AI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路遥知智能,日久见AI”的感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