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拍摄的七大代表合影
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左)、杨虎城
白求恩(右)、林迈可(中)、聂荣臻(左)在晋察冀根据地
“山河”代表空间,代表着我们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岁月”代表时间,代表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风雨历程。放眼山河、回望岁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二季于昨晚在CCTV-1综合频道、CCTV-9纪录频道先后亮相。第二季共22集,每集25分钟,将延续第一季风格,依旧以广阔的视角、生动的细节、真实的影像,描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画卷,展示百年奋斗、百年征程中的感人篇章。
以史为鉴
“西安事变,一个发生在85年前的故事,仍然在打动着今天的观众。”第23集《古城风云》开宗明义。纪录片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接触的经过一一道来,又对两位将军在西安事变后的悲剧人生作了客观的叙述。一句“来生还做张学良”,掷地有声,尽显英雄本色。
虽没有设问和形式上的作答,但《山河岁月》通过光影,更通过史实,努力为观众解答了“共产党人与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走到一起”以及“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这样两个疑问。
昨晚播出的《挺进敌后》讲述了八路军东渡黄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故事。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战斗力正来自坚定的信仰,来自对人民的忠诚。据悉,从《挺进敌后》到《白山黑水的记忆》(第25集)、《密林中的日记》(第30集)、《大江南北》(第31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将徐徐展开。
而后,无论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第29集),还是《宝塔山下》(第32集)、《军民大生产》(第33集),都在讲述着关于延安的故事。毛泽东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在这里先行先试。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整风,在这里召开七大。从六大到七大间隔17年,许多参加七大的代表在路上也走了一年半。《坚如磐石》(第35集)讲述了七大代表的故事,也说清楚了为什么通过延安整风。理解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就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由此从胜利走向胜利。
远方朋友
抗战时期的中国,一直有一批国际友人关注着延安。《不远万里》(第27集)讲述了一批外国友人与延安的故事。比如,马海德、白求恩、林迈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观察延安》(第37集)更直接通过卡尔逊、史迪威、谢伟思对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印象,以第三只眼睛看待红色中国,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特殊记忆。
其实,对于一批手持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的两种前途与命运早已写就。《红色中国纪事》(第40集)将会讲述著名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战地记者卡帕、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中国的故事。他们已经看出新的纪元就要开始。
《山河岁月》是迄今为止容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纪录片,也是展示人物最多的一部纪录片。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山河岁月》努力还原关键场景、解读重要人物。第二季的最后一集《土地诗篇》主题宏大,但导演选择以几位外国友人的视角,讲述了70年前那场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土地改革运动。那一年,几位外国人也参加了中国的土改运动,为我们留下了两部在西方很有影响的著作。韩丁的《翻身: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他们努力梳理同一个问题:共产党如何让农民获得土地。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