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收玉米、插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5年来,同济大学一位老师带着团队在上海造了100多个这样的社区花园。近日,介绍这些社区花园的视频在网上刷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歌词曾经被城市中的人们传唱着,但似乎离城市生活又很远。“诗”在哪里?“远方”在哪里?在社区花园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这些社区花园原先只是散落在城市中的一个个“碎片”,大部分场地是废弃的、闲置的,或者长期无人关心的、无人管理的“隙地”。通过专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这里不仅有了乡土植物,更承载起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成为居民们可触及的精神家园。像在五角场街道创智坊的一片荒地,改造成一片全开放式的“创智农园”,听得见蛙鸣,闻得到稻香,看得见花开。
“远方”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有时候也可以是一个心理因素。历史建筑和街道之所以迷人,就在于我们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在社区花园中,人们再度唤起了对于土地和园艺的深厚情结。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其中,那种诗意生活的归属感也可触及。
开门见“绿”,心情怎会不好?社区花园不仅营造了物理空间,更营造了舒适的心理空间,展现了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内核。由此,都市自然景观与人产生更为深入的交互体验,人、自然、城市的关系更为融洽。这种生活方式展现的是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折射出城市美学的重要内涵。
空间上的“微更新”,带来的是城市治理的“大创新”。思考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人民城市也需要人民建,社区花园焕活了人们对于当下美好的感知,提供了与泥土芬芳更多亲近的可能。
培育这些花花草草,不是“一锤子买卖”,更需要人们的日常精心管理。有关部门应当思考都市自然景观如何与人产生更为深入的交互体验,比如推出配套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让重构的城市“美学”助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