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砖”心的守望者 龙华塔 一座“活”在当下的古塔
第12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12-20

龙华塔 一座“活”在当下的古塔

龙华塔局部

◆龙华塔 本版图片记者 李铭珅 摄

扫码看千年龙华古塔

享有“宝塔之冠”美誉的龙华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楼阁式的砖心木檐塔。古塔千年来虽经历雷击、战火等重大毁损,却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修复和守护下得以保存至今。去年10月,龙华塔四周竖起了脚手架,引起许多市民关注。历经9个月的保养维护后,巍峨古朴的龙华塔再度回归人们的视野。

站在修葺一新的龙华广场上,抬头便是掩映在霞光中的龙华塔,呼应宋代美学极简设计的浅水池里倒映出整座古塔,勾起旧时“秋江塔影”的意境,连排的银杏树洒下一地金黄,留住路人匆匆的脚步。相比上海近郊、远郊保留下的宋代遗迹,距离徐家汇不过4公里的龙华塔,是“活”在人们身边、最熟悉也最亲切的宋代遗构。

今日“寻宋之旅”,不妨从身边“寻”起。

1

历经磨难 其“心”依旧

龙华塔又称“报恩塔”,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而建,后毁于兵燹。据《云间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吴越王钱俶命张仁泰兴建寺和塔。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赐“空相寺”匾额,重建大佛殿,复修宝塔,龙华寺遂改称空相寺。元末,寺毁兵燹,而塔幸存。

逾千岁的龙华塔有八面,共七层,自底层围廊地坪面算至塔尖,总高41.03米。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龙华塔,1954年由文物专家指导进行了一定的复原,使其风貌展现典型的宋代阁楼式塔,并且它的砖心(也称“塔心”)大部分也是自宋代留存至今。

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龙华塔未开放登塔,但环绕塔身,依旧可以从斗拱向外挑出的飞檐,看到宋代建筑的风骨。主持最近一次龙华塔维护保养工作的总设计师宿新宝指着身后刚做完“全身保养”的龙华塔说:“最显著便是塔的出檐,出檐深远,如果走近,能在檐角上发现宋式砖拱额枋和鸳鸯交手拱,塔的八只檐角悬挂风铎,也就是铜铃。”当整个城市逐渐安静下来的傍晚,走过塔边,偶尔能听到铜铃被风轻抚过发出细碎清脆的叮铃声。

龙华塔的外檐在清末曾一度被修缮为清代江南宝塔的模样,其“返璞归真”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大修。那次修复工程,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刘敦桢先生和同济大学陈从周先生指导,就是在那次修复过程中,人们在塔的檐角发现宋式砖拱额枋和鸳鸯交手拱,塔下又现宋代瓦当,佐以塔体比例和细部特征,才确认今存之龙华塔建于宋代。

虽曾两度毁于兵燹,又遭遇过雷电和战火,但历经磨难的龙华塔,不论面容怎样改变,其“心”依旧。诚如设计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所理解的——那是一颗传“宋”至今,绵延千年的“心”。

2

整旧如故 延年益寿

古塔如老人,要延年益寿自然要保养得当。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前,设计团队翻阅了大量史料,巧合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那次大修,也正是如今华东建筑集团的上海民用院负责修缮设计。龙华塔的维护方案论证一年才正式启动,可谓慎之又慎。宿新宝说:“龙华塔是千年前人工搭建的建筑,如何将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是今人要完成的课题。”

整旧如故,自然不能大动干戈,而是以“精细化”护理为主。从塔顶的塔刹、瓦片、屋面、脊兽、如意、斗拱、油漆,栏杆,到墙面和地平的铺地砖……为使宝塔能展示它的宋式风貌,工程团队将保养重点放在塔顶塔刹葫芦加贴金箔、屋面伤痕修补、阑额重漆以及拆除塔体“增生”灯光上,“既要让古塔保留宋代美学简约古朴的意蕴,又要替它擦去满面尘霜,焕新容颜。”

此次维护涉及13个保养项目、10项传统工艺,其中包括小青砖铺贴、塔栏杆整修、戗脊等。为避免古塔因承力导致不必要的耗损,工程队围绕塔身搭起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脚手架,仿佛一个金钟罩,将其护住方便修缮,却又不着力在塔的主体。光这个脚手架就搭了4个月。木构件“美颜”采用的是传统的南方广漆,特邀非遗传承人根据上海的温度、湿度调整配方现场调制,经过一底二漆层层涂刷,犹如给木构件加了保护膜,耐腐耐磨耐酸耐热,隔水绝缘,富有特别的光泽。

龙华塔顶端的塔刹葫芦,上一次贴金箔修缮是在1984年,维护前,斑驳锈蚀,金箔缺损严重。要让塔刹葫芦重现璀璨,需重贴金箔。过去采用的是鎏金工艺,考虑到这一工艺需用水银,而水银蒸发会让有毒物质弥散到空气,故而此次以贴金的方式代替。宝葫芦所用金箔极轻且颗粒细微,厚度仅0.1微米,重量每张只有0.0285克。贴金箔,先以纸覆盖、轻刷后轻吹一口气,金箔便附着其上,这一口气若吹轻了,金箔贴不牢,吹重了便散在空中,如同整容手术一般,极考验工匠的手艺。

3

古塔回眸 世上千年

在上海还未成县、仅是一片滩涂之时,龙华塔便已巍峨耸立。最初,它是这片海域渔船往来的“指明灯”,在靠海吃海的渔民心中,宝塔既能镇守一方,亦能护佑平安。随着文明发展、岁月更迭,这片滩涂也是沧海桑田。古塔回眸,世上千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杰,曾多次带着学生们来观摩、考察龙华塔,了解宋代建筑,在他看来:“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它的工艺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风貌代表着艺术美学的高度。”从有龙华寺、龙华塔,而后有了龙华铺、龙华村、龙华乡、龙华区、龙华镇,每年农历三月,桃花开了,热闹的庙会也开始了,香客、商贾、顾客和踏青赏花者纷至沓来。曾在附近居住的市民何源至今记得小时候被外婆带来逛庙会的场景,虽说后来外婆家拆迁,她也远渡重洋求学,但常常会念起这座以前推开窗户就能遥遥望见龙华塔:“我也是因为最近掀起‘寻宋热’才发现,它竟然就是留存至今的‘宋朝使者’。”

随着徐汇滨江的开发,龙华塔至江边的大片老公房相继拆迁,老邻居们四散东西,却总会不约而同地回到龙华塔下来聚聚。在龙华住了数十年的陈梅芬,现如今跟随儿子搬去了浦东,每月都会回龙华一次,去龙华寺进香,然后约老邻居见面。只是从前阿婆们会约在小饭店,龙华广场改建后,她们的据点换成了古塔斜对面的星巴克。“讲龙华变化大,是真大,现在这里有剧场,还有电影院,房子造得跟外国一样。”陈阿婆指着对面新建的龙华广场说:“现在这里变广场了,还种了很多银杏树,以前这广场一半是有连廊的古色古香的商城,卖小吃还有茶叶。”“但是再怎么变,也不会没方向。”旁边老邻居笑说:“龙华塔总归在的呀!” 本报记者 朱渊

出行提示

龙华寺

■地址:龙华路2853号

■环保出行:轨交11号线、12号线到龙华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