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疫情之下,“后浪”择业观“转向”
第20版:新民环球 2022-01-20

疫情之下,“后浪”择业观“转向”

一些冷门职业逐渐受捧

疫情期间申请在英国大学学习护理的人数创下纪录

越来越多的Z世代倾向于灵活就业

从事木工行业的韩国年轻人 本版图片GJ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职业选择也出现了新变化。

护理、木工、务农等一些看上去并不新潮的职业,又重新在“千禧一代”(泛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一代人)和“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中获得了超高的“好感度”。

此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创业也成为不少人的新宠。

追求接地气

在选专业这件事上,英国学生如今有了些不一样的想法。

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数据显示,2021年,英国护理课程的注册人数在多年下降后出现反弹,约60130名申请者的数字比2020年增加了32%。同时,医学、工程、教育和建筑等专业的申请人数也出现显著上升。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数以千计的学生放弃了申请语言、历史、哲学等人文类学科。年轻人的态度发生反转,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引起了英国教育界人士及媒体的关注。

UCAS负责人克莱尔·马切特指出,是那些疫情期间发生在医院的暖心故事导致申请护理专业的人数激增。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尼克·希尔曼表示,疫情改变了人们对护理的看法,“如今,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25岁的弗洛伦斯·里夫正是带着这份憧憬与敬意选择了护理专业。在看到作为护士的朋友在疫情期间的经历后,里夫申请了普利茅斯大学的儿童护理专业。她说:“在疫情发生前,人们以为护理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疫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需要护士。”

《每日邮报》分析称,这也表明疫情之下,许多学生希望未来能走上一条更安全、更稳定的职业道路。

希尔曼预测,这些趋势或会持续一段时间,而疫情的发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从事公共服务类的工作。

为热爱冒险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人渴求安稳,也有人在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后,决定冒险。

美媒报道称,疫情改变了部分美国千禧一代的优先事项,“他们决定掀翻曾经精心安排的人生棋盘,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做出这类选择的人有什么口号的话,那就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即‘你只能活一次’)。”《纽约时报》认为,一些“拥有财务缓冲能力和紧缺技能的人”更有可能抛却恐惧和焦虑,去追求自己向往的工作与生活。

33岁的布雷特·威廉姆斯是一名生活在奥兰多的律师。疫情期间,他在家参加完几轮线上会议后身心俱疲。他说,“我突然意识到每天都要在厨房的吧台前坐上10个多小时是多么痛苦。我当时在想,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或许明年就是末日”。

于是,他离开了身为合伙人的大公司,在他隔壁邻居经营的小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并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妻子和宠物狗。“我仍然是个律师,”威廉姆斯说,“但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兴奋地去工作了。”

前《每日野兽》记者奥利维亚·梅塞尔也是“YOLO”的一员。历经漫长的疫情报道,她于去年2月辞职,并从布鲁克林搬到了离她父母家不远的萨拉索塔。从那之后,她一直从事自由写作。

梅塞尔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种“颠覆”的勇气,但她表示,这种变化是一种恢复,“我对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子,以及它能有多充实,有了全新的创造性认识”。

另有一些人是在疫情期间丢了工作,才被动开启了“冒险人生”。国际劳工组织资料显示,疫情中,一些25岁以下的年轻人开始转向创业和打零工,因为他们的失业可能性是25岁以上员工的三倍。

今年年初,巴尔加夫·乔希还是孟买一家高端意大利餐厅的主厨,但疫情冲击下,他无奈“下岗”。从那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厨艺施展在父母的厨房,并开设了自己的外卖店。

经营五个多月后,乔希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他表示,这份难得的创业经历不仅让他成就感满满,也让他重燃了对未来的期盼。

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青年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苏珊·赖克尔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具有创业精神,他们以一种更加非传统的方式看待职业、就业以及教育。

但挑战与风险往往是并存的。《纽约时报》指出,“当花光积蓄且新尝试花开无果的时候,一些人最终又回归了稳定的工作”。

刮起“蓝领风”

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在过去,蓝领工人总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如今,韩国的“千禧一代”、甚至是“Z世代”对这一行业的看法出现了改观。

19岁的韩国女孩李亚珍从小在澳大利亚长大,受当木匠的父亲影响,她从小就立志从事建筑领域的工作。高中二年级,李亚珍放弃了学业,决定给父亲打下手。经过多年历练,如今李亚珍已经是韩国某住宅建筑公司最年轻的员工,薪酬不菲。

李亚珍说,在她长大的地方,房屋建筑或木工等高技能劳动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体面职业,但这些工作在韩国却颇受冷落。

“木匠是技工也是艺术家,他们参与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房屋建造工作。”李亚珍表示,社会对这份职业的偏见是不正确的。

韩国《中央日报》分析认为,如今韩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意识到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可以有无数选择,也开始厌倦了社会的狭隘期望。对于他们来说,蓝领工作意味着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更小的人际关系压力,甚至是更高的工资待遇。

在视频平台优兔上,由一群年轻的建筑从业者共同运营的“木工日记”频道吸引了近万名订阅者,他们每周会上传两个关于设计与木工的视频。

35岁的频道负责人赵秀圣表示,“即便有人不同意,但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份充满意义的工作。”

专家表示,年轻人对蓝领工作的“转向”早该发生。“这个国家需要的远不只是医生或律师,所有工作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得到恰当的报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问题学者休·帕特里克说道。

回乡搞创业

告别城市、回归乡村,也代表着当代青年理想生活的新模式。美国、韩国、印度……如今,在很多国家的乡野间,涌现出很多的年轻面孔。

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马尔法曾是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地方。可突然之间,一群“千禧一代”从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逃离”至此,打破了这里往日的衰颓与沉闷。

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有48%的美国“千禧一代”表示自己住在大城市之外,这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4个百分点。而“Z世代”的这一增幅则更大,从41%增至49%。

十月的一天,韩国京畿道抱川市永中面抱川草莓治愈农场,踏着电动脚踏车的老板安海城正在使用手机应用检查农场的温度、湿度和采光情况。2020年,他辞去在建筑公司年薪8000万韩元(约43万元人民币)的工作,打算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乡村打造一个智慧农场。

据韩媒报道,青年人往往采取“半务农半X”的形式进行创业,“白天务农,晚上经营餐厅、开办美术课等寻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来说颇具吸引力”。

数据显示,在2020年韩国回乡务农的人群中,30多岁年轻家庭的数量比前一年增加12.7%,达到1362户,创下历史新高。

据印度媒体报道,农业是疫情期间印度波动最小的部门之一,它吸收了42%的建筑工人,以及40%的卫生和教育人才。

有媒体分析认为,无处不在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高昂的房价和物价,无一不把年轻人推向了城市之外,而疫情让本就沉重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加难以喘息。

但乡村生活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也并不全是“鲜花玫瑰”。对于从未做过农活的他们而言,播种、培育、收获等每个流程都是新挑战。若想享受乡村生活,就要做好放弃城市便利生活的准备。

不难看出,疫情之下,当代年轻人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择业观。渴求稳定也好,放手一搏也罢,每一种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学会在困境中生存、懂得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或许是这一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学分”。 弦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