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从“一棵葱”到“一杯咖啡”看增量
第6版:上海两会/焦点 2022-01-20
城市治理“绣花针” “四化”功夫亮出来

从“一棵葱”到“一杯咖啡”看增量

在莘庄地铁站北广场附近,百余个蓝色“道钉”按照一定间隔依次排列。这些“道钉”能与采用智能锁的共享单车“对话”,督促用户将车辆停放到正确的位置。这种采用人工智能的共享单车管理新举措现在在上海街头已很常见 杨建正 摄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自驾出行上班族增加。城市管理者切实回应市民群众需求,新增设临时道路停车场和停车泊位多处。图为雁荡路增设的临时停车位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杨洁 屠瑜 李一能

城市治理“绣花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从抗击疫情、大客流管理、防汛防台的安全感,到街头咖啡馆、滨江公共空间的幸福感,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如何把牢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提升城市治理的数字化、精细化等水平,走出一条创新治理的新路径,成为上海两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1 数字化 城市治理跑上新赛道

数字化已成为城市治理“新赛道”,上海勇立潮头。

“这几年,上海逐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背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部门条块,也建立了相应机制。特别是去年,市委市政府把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一号课题’,出台了意见与若干行动计划,抢抓发展机遇,很有力度。”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信息研究所所长王振表示。

去年11月,《上海市数据条例》(简称《条例》)出台,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王振代表参与了立法调研工作。他告诉记者,《条例》有许多创新之处,例如,数据资源哪些是隐私需要保护、哪些可以利用开发、主体责任在哪,都有了明确规定,这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法治保障。

“探索城市治理数字化、精细化,对于上海而言有至少三个意义。”王振指出,第一,是让城市治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第二,是可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第三,是提升治理数字化的技术创新能力,既支持上海数字产业发展,也能够服务全国、与各地共享。

城市治理数字化,能够大大提升效率。市人大代表,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主任沈群慧有切身体会。前阵子,她收到一条短信:“因未在指定区域停放共享单车,收取5元调度费。”明明多付了钱,但沈群慧代表却为此点赞:“说明这个区域做得好。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就可以像这样被纳入城市数字化治理。”

沈群慧认为,对于共享单车这种新业态,管理部门可以与平台公司商量,以短信或微信方式提示骑行人。比如,在浦东新区、杨浦区等城运中心,已经探索出“一网统管”模式下的共享单车的智慧治理应用新场景。当城市治理能够直达骑行人,效率便也大大提高。同时,想必骑行人愿意配合这种规范化管理,“如果我知道这里不能停车,肯定就不会乱停放了。”

“另外,现在一些居民区与周边商场、办公楼共享停车位,错峰停车。一些车辆到了时间点还不走的难题,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沈群慧说,5G时代,管理部门要以开放心态转变观念,主动拥抱技术,更好地赋能城市治理。

2 精细化 研究破解“拉链式修路”

在生活中,许多市民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一条马路刚刚开挖施工,没多久又挖一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是造成了市民出行不便。这种道路反复开挖施工的情况被称为“拉链式修路”。

针对这一情况,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表示,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拉链式修路”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条道路涉及的管线太多,水电煤网都有可能有开挖施工需求,各部门都能独立申请开挖许可,且互相之间难通有无。其次,一些道路开挖后,常常会发现管线情况和根据图纸制定的规划不太一样,这样就需要调整方案,层层审批,这样就造成了打开路面却迟迟“缝合不上”的情况。

许丽萍认为,改进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两清”,一是“底数清”,建立数据库,及时更新信息,对城市地下“毛细血管”情况做到动态掌握;二是“需求清”,加强计划管理,强化统筹。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地下管线及设施情况,设置3-5年的管理目标和年度计划,将同一路段、相近时间的各类挖掘施工予以归并。

在实现“两清”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当加快制定并实施《加强本市城市道路挖掘管理办法》,基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明晰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措施及职责分工。并推动多部门联动审批:重构道路施工相关业务办理流程,推动多部门联动审批,尽量避免道路重复开挖施工的情况出现。

3 法治化 形成制度设计新高地

去年,上海首部社会治理领域的浦东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领域非现场执法规定》出台,这是全国首部涉及“非现场执法”的专门性法规。“过去许多人一听到有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就认为多了一个‘紧箍’。其实,实行非现场执法不是‘为罚而罚’、多一种处罚手段,而是转变原来以被动发现问题为主的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化技术主动发现问题,让智能化加持推动城市管理领域违法行为的高效处置。”市人大代表、浦东城管执法局局长张立新表示。事实上,自从“非现场执法”实行以来,明确了“首违免罚”机制,并充分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权利,以提醒告知的方式劝导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3000余件/次,占智能发现违法行为总数的近3成;采纳当事人陈述申辩意见,占提出陈述申辩总数的14%左右。

“有了好法,更要用好。”他透露,今年,浦东还将根据发布的事项清单及时配套出台相关自由裁量基准;发布信息数据保护规范、制定审核办案实施细则、依法保护当事人权益、参与推动多元化治理机制,将浦东法规中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从街面管理到社区治理,都是对“绣花针”水平的考量。“垃圾分类无人监管、楼道乱堆物、电瓶车入户、监控设施无法正常使用……因为对小区管理不满意,物业公司频频更换,业主联名要求罢免业委会,这样的物业纠纷屡见不鲜。”市人大代表金缨建议,不妨以法治探索业委会的制度设计,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比如,结合法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以创建促提升,开展“指导和监督业委会的工作”执法检查,提高社区依法治理水平。在业委会决策程序基础上,过去很多居民莫名就“被”投了违背自己意愿的选票。金缨建议,可以总结固化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业主消极行权”决策方式(即不投票则视为同意投票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以社区自治推动“软法”治理小区,保障居民有效行使自治权,将好的做法复制推广到上海其他社区,让上海成为城市治理的制度设计高地。

4 人性化 挖潜盘活宜居烟火气

近期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中,衡复风貌区充满城市烟火气的街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电影中,策展人老乌骑自行车去喝咖啡,城管不让停,他说自己在这里喝了十年咖啡一直停的呀,结果还是被赶走。这一桥段把观众逗乐的同时,也让上海市人大代表施政陷入了思考。在去年上海两会提出“买5角钱葱菜场门口停车被罚200元”的话题后,今年她又带来了《关于推进路面停车数字化管理,切实提振临街实体商业的建议》。

“去年的那根葱,我想要一点增量,通过增加非主要干道上的临时停车给市民多一些方便。后来交警部门在办理这个建议时,也是挖了很多潜力。但是,静态停车位的增量和机动车的不断增长之间还是有个供需矛盾。今年的建议则是在盘存量。”施政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在线经济的发展,临街实体商业受到较大影响。有序放开中心城区部分路面停车,并推进路面停车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及对机动车的有效引导,是吸引线下人群回归临街商业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施政还提出,目前路边停车起停时间较长,基本上都是一小时起停,收费十元起计。如果停车只是买杯咖啡的话,则显得太不经济。道路停车位的设置本意是为提升街区客流,方便居民生活的临时停车设施,现在则很多变相成为停车场。因此,路边停车的管理不但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从侧面反映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及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温度,这也与提振临街实体商业休戚相关。可以说,重新考虑路面停车问题,实际上是在打造适宜驻足的街道,这绝不仅仅限于复兴上海核心区域的经济,同时也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升城市的文化气息和社会价值。因此,她建议,缩小路面停车计时单位,实行差别化收费,并统一路边临时停车15分钟内免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