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明
今天上午龚正市长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深深吸引了我:(2022年)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短短的一句话,却翻过了一页历史篇章。
换句话说,持续了30年的上海旧改,老上海经常讲的“动拆迁”,今年终于进入尾声。今后的重点将是旧房更新改造,如彭浦新村更新居住品质就是代表性的项目。
看《爱情神话》的时候,我觉得不太真实。哪里还有那么多正值盛年,甚至带着孩子的人,住在咯吱咯吱响的百年老房里,难道他们不应该都住在小区公寓里了吗?朋友笑我太较真。以我的认知,上海中心城区的老房子,大多住的是老年人和租客。而在二级以下旧里,通俗讲就是棚户简屋,里面住的市民几乎全是老年人和租房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果说住石库门还有一丝情调,住棚户简屋完全是一种痛苦。而这样的痛苦,中年以上的上海市民或多或少都有深刻的体验。
上世纪90年代前的上海,10平方米住三代人一点也不稀奇。我听过最困难的家庭,只能一个人睡上半夜一个人睡下半夜。睡吊床,睡高低床,睡地板,睡楼梯间,只要能躺下身子的地方都是床。马桶是棚户简屋的标配,有公共卫生间那还算好的。煤球炉、老虎灶,虽然充满了烟火气,但却是上海再也不想回到的过去。
30年间,无数上海人走出亭子间,走出灶披间,搬进了宽敞漂亮、配套齐全的商品房。数据显示,上海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86年的5.92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37.2平方米(建筑面积),这是真正的跨越式发展。但直到2020年底,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仍有约110万平方米、居民约5.6万户。到今年底,这两个数字都将归零,这将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近几年,上海旧改驶上了快车道。杨浦、黄浦两个二级旧里“大户”打响攻坚战。其中杨浦区在去年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的征收签约工作,今年将进入扫尾阶段,包括零星旧里。而黄浦区这几年快马加鞭,老城厢面貌日新月异。在保存历史风貌和珍贵文物的同时,大量远远落后于当代人居住条件的老房破屋消失在了时代的脚步声里。“穷街”“七十二家房客”成为了历史,但我们不必为此感到遗憾,而应该像那些高高兴兴搬家的“动迁户”一样,为时代的发展,为更美好的生活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