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发
从小时候有过溜进人家院子偷摘几颗石榴的念头,到去年抗疫期间,单位小同事送我两盒石榴当作“保供水果”,今年春节前,我在扫尘、贴年画等事项同时,还特地将两只保存完好的石榴装在一只盘子里,与其他物件搭配后放置在书桌上,成为房间里又一件新的清供。
我不擅书画,但手机可以将这份石榴拍成一组图片,随后被推送到几个微信群里,很快就赢来一片点赞,“好看,有味道”,更有文友配上绝妙的文字:“造物巧雕锼,殷勤在石榴。中妍宁暴露,外稳不轻浮。露液甘凝蜜,琼房密贮秋。非徒适人口,饤坐亦风流。”
赶紧查了出处,竟然为宋朝诗人孔武仲的佳作,而其实,在我最初的记忆中,石榴不过是乡野中的一种果品而已。
故乡在沪郊一座古镇上,曾以“三湾九街十八弄”而闻名遐迩。我读小学时,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条“西西巷街”。这是西巷街的一条支巷,宽不过丈余,一色的石板路,两侧并无商铺,皆为人家,其中有座石板桥,位于小巷东端一个拐弯处,桥头几户人家皆依水而立,敞开的后院里,大多栽培着各色菜蔬花木,其中就有石榴树。
是的,你无须讶异,这些石榴,曾勾引得我们无法自持。
记得那年,我刚升上四年级,开学不久的一天,我和几个伙伴一起上学,踏上小桥后,看见汪家好婆的后院里,那两棵石榴树上缀着的一颗石榴,经过一场夜雨的洗刷,齐齐闪发出黄里透红的光泽,不禁怦然心动。“要不,我们去摘几颗来尝尝味道?”个头最高的大林率先提议,“我们下桥后,可以沿着河滩溜进小院里。”我们顿时争相呼应,并付诸行动。谁知,我们这些鬼鬼祟祟的举止,恰巧落入汪家好婆眼里。好婆早已退休,平日里就在家操持家务,那天早上正在房间里忙碌,她透过后窗,一眼看透了我们的心思,但她非但不怒,反倒探出头来,对我们笑意盈盈地说:“现在的石榴还没熟透哩,过半个月你们再来,我送你们每人一只石榴!”
都说水乡好婆特别慈眉善目,心如水软,此话不虚,就在这年国庆节前,我们几个小伙伴果然都从好婆手里拿到了一只石榴。
石榴不仅好看好吃,还能派上别样的用场。那年,住在韩家湾的申娣出嫁搬嫁妆时,我们一起去看热闹。申娣是家里的独生女儿,长得像朵花儿似的,她的父母都是工人,对女儿万般宠爱,如今女儿出嫁,更是精心准备了许多嫁妆,其中一只上了漆的马桶,也即乡里人所说的“子孙桶”也格外考究,里面除了红枣、花生、桂圆、爆米花外,居然还有两只硕大的石榴。很显然,这些物件都契合了一个好口彩:多子多福。
再次感悟到石榴的非常之美,则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尤其是最近一二年来,我们在遭遇了一场疫情袭击的非常时期。去年初夏,我家小区因出现感染者被封控,居委干部和志愿者纷纷组织起“保供”行动,我原来的一位小同事也特意送来不少物品,其中竟有两大盒装得妥妥的石榴。她在微信里告诉我,这些石榴是她家乡的特产,不仅品质上佳,而且保质期长:“师父,你尽管想出花样吃,需要的话我再送你一些!”
小同事的大气细致让我深为感动,而我也非常知趣地计算着吃,最后还留下两只,被我装饰成一份清供,寓意着一番寄语:祝天下的年轻人,以后也会多子多福;祝所有的朋友们,生活如石榴花一样红红火火,日子像石榴籽一般甜甜美美,长长久久。
明日请看一篇《米糕、松柏与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