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亭会(中国画) 当全自动都不动了 下午的光阴 关于体检的思索与叹息 齐白石观鸟记 越乡看戏
第12版:夜光杯 2023-12-20

齐白石观鸟记

胡烟

1924年4月下旬的一天,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音的陪同下赏丁香。泰戈尔开心极了,吟唱出动人的诗歌:“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可是爱又在哪里/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里纵声大笑/而我则独自哀哀哭泣。”如今,每年的丁香诗会依旧延续,一班诗人集聚在花海中诵诗,以丁香的盛放为背景,进行诗歌的狂欢。

吉光片羽,这只是个小插曲。法源寺历史上有很多大事件,王孙贵族、社会名贤常来此游览,并留下墨迹和逸事。然而,任谁也不会留意到己未年六月十八这一天。这一天,大画家齐白石在法源寺的地砖上,捕捉到一只鸟的踪迹。

苏东坡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菜根谭》中写:“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泰戈尔也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鸟的影子啊,倏忽间便消逝了,如何得以捉摸呢?

而齐白石确实捕捉到了。这是神迹一般的犒赏。

齐白石曾两次居住于北京法源寺,分别是1917年和1919年。齐白石从老家湘潭到北京,一是为了逃避家乡战乱,二是为自己的绘画寻找机遇。

1919年6月18日,齐白石与朋友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的羯磨寮闲谈,话语间,忽然发现地上的砖纹有磨痕,颜色发白,似一只鸟的形状。齐白石被这只鸟吸引,盯着看了好长时间。之后,他把纸铺在地上,照着画了一张草图。这张草图,伴随了齐白石的后半生。以上细节,是齐白石在草图的题跋中记录的,可见这一时刻的真实和重要。

这只鸟,是专为了齐白石而来。

彼时,齐白石已经在画坛苦苦求索几十年。白石擅画,不到二十岁,他便将宋画中的鸟兽临摹得毫发毕现。三十几岁,可以绘制人物着轻纱的画像,轻纱下复杂的纹饰清晰可见。然而,沿着工笔写实一路走,纵然技法再高超,也摆脱不了“画匠”的身份。为了洗尽画中俗气,他反其道而行之,临摹八大山人冷逸一派,却仍旧迷茫,脱落不出自家面貌。

1919年,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已经56岁,只身闯荡北京画坛,受尽冷落,由于缺乏学术背景被称为“乡巴佬画家”。一面是家乡战乱,担心亲人被战火灼伤,一面是画不出名堂,苦闷孤独。居住在寺院,虽然清净,却也有些落魄的意味。

然而就是在这素朴清寂的法源寺的羯磨寮,齐白石在黑暗中走着夜路,走着走着,天亮了。

受了这只鸟的启发,齐白石转而追求“天然之趣”,其后又在友人陈师曾的鼓励下,大胆开创红花墨叶派,在“天趣”的路上深掘,终于别开生面,一举成功,跃上了艺术新境界。

这张珍贵的鸟画草稿,被称作《砖纹若鸟图》。我任性地将其称为《鸟迹》,一只站立的鸟,稚拙、空灵,只有轮廓,不见纹理,像是儿童的简笔画。齐白石晚年笔下的和平鸽形象,安宁恬淡,显然是由此形象衍生而来的。没有它,便没有后来的齐白石。

这不啻是一次与上苍的握手。在时空的幽深处,最神秘的瞬间,幸运地被齐白石捕捉到了。无数的鸟,曾掠过我们的上空,我们熟视无睹,或是看着它们了然消逝而来不及伸手,空留一声慨叹。而在法源寺的羯磨寮,那一刻,万物收敛了锋芒,所有思绪如尘埃般静止。世界黑暗,只有这只鸟,在地砖上发出灵异的光亮,映照在齐白石恰好空荡荡的心里。

光阴无痕,只怕有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