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虹
越剧可谓江南一带的文艺乡音。从前,母亲及祖母辈们常在织毛线或缝衣服时,边哼唱某一段,边和隔壁邻舍聊各自喜欢的名角和唱腔。我们这代人虽然也耳熟这柔美的调调,但真正被这戏曲刷新的是越剧电影《红楼梦》。那天浏览越剧博物馆,得知当时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超12亿人次。
时过境迁,然而越剧的根基犹存。走过路过镇镇村村,仍见有舞台上演着越剧,那婉转的韵味让人回想起昔日光景。
今年中秋佳节,有缘在越剧起源地嵊州看戏,别有一番地气感。谁也没想到,剡溪两岸农民在田头劳作间那种自娱自乐的歌唱方式,后来会成为走向世界的剧种。有道是:人挪活,戏也如此。从田头歌唱到沿门唱书,最后越剧风靡上海滩。电影《红楼梦》中饰演林妹妹的王文娟也是嵊州人,当时女子越剧的有名艺人都荟萃沪上了。越剧,这个最能反映其地域特色的称呼,首次出现在1925年9月17日《申报》的广告中,从此,一种戏曲就这样被命名了。
越剧再度辉煌是在改革开放后。那次去上海静安区毕春芳家采访,她回忆说:1980年到宁波故乡演出,剧场门口人山人海。观众为了买到戏票,带着铺盖行李通宵排长队,有关方面甚至不得不规定凭户口簿每人限购3张。
如今,看越剧鲜见此盛况了,但舞榭歌台,袅袅越音依然回响绵长。那晚,嵊州越剧小镇的古戏楼,座无虚席。雕梁画栋间,两侧黑底金字楹联分外耐人寻味: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帷幕拉开,上演的是传统剧目《五女拜寿》。原以为这戏很俗套,不料情节跌宕起伏倒也抓人心。世态炎凉古今同理。户部侍郎杨继康做寿,五个女儿和女婿双双前来祝福。养女三春及女婿邹应龙因贫穷遭冷遇,后在二姐欺凌与杨夫人的白眼下离开。旦夕祸福,对严嵩专权不满的杨继康因其族弟诛奸未成遭陷害,他受株连被削职抄家逐出京都。两老在丫鬟翠云的照料下去投亲。哪知二女儿拒奉养,昔日好友兼亲家为避凶也不敢接纳……正当饥寒交迫时,翠云上街乞讨遇上三春小叔子,于是两老被接回家中得善待。
戏文看到此,知道下一幕肯定是落难公子中状元了。人生“四喜”谁不想啊!如果不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如果没有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戏还有什么盼头呢?老百姓乐意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美好寄寓在戏中。何况人生如戏,绝处逢生也是一种命理。
最后,出仕朝堂的三女婿邹应龙斗倒严嵩,杨继康得平反昭雪。适逢杨夫人寿辰,众女婿又来拜寿了。没节操的被赶走,羞愧的自离去,上门道歉的亲家得宽容,仗义的丫鬟翠云被收为义女并与状元之弟喜结良缘。
两个小时的戏,历经了一场命运兴衰荣辱史。谢幕中,聚光灯映衬了戏台楼上的又一对柱联: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