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到书海中寻光 不仅仅是书的品牌  更是一座城的共情
第12版:书式生活2024 2024-08-20

不仅仅是书的品牌 更是一座城的共情

——从上海书展里的这些文字说起

本文配图 朱光 摄

第20届上海书展今晚落幕,这几天逛书展成了城中热事。走在书展,不时会看到一些精彩的字句,令人印象深刻,引发共情共鸣。不少人用手机拍下来,把这些有趣的、令人发噱或引发思考的句子,留存在自己的手机里,晒在了自己的朋友圈里,这也是大家对上海书展、对这座城市一个文化品牌的共鸣与共情。

这些字句,有的自古流传至今;有的是近些年在媒体上看到过的;还有一些是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定位打造出的口号;更有一些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成为出版社文创产品上那句撩动人心的字句。文字的隽永、情感的共鸣,有了这一句句的妙语,“上海书展”这个品牌,更多走近人群、深入人心。当然,除了上海书展,成为品牌的,还有各大出版社及其推出的一部部重磅的作品以及由“书”衍生而来的文创产品。上海书展,成了品牌的聚集地。

“上海书展”四字品牌

一个能办“回顾展”的人家,毫无疑问已经成了品牌。一进门,向左拐,就能看到“上海书展回顾展”形成的红色走廊。往右拐,则能看到蓝色走廊推出的各大出版机构品牌介绍——这个蓝色走廊的一头有8个字,贯穿上海书展“我爱读书,我爱生活”。

在这里,我们回眸2004年6月14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向全国发出了518份邀请函,同年7月28日至8月2日举办的首届书展,吸引497家出版发行机构参展,举办文化活动170余项,到场读者约20万人次。10年后,2014年的书展共有500多家出版单位参与、700多场活动举行。20年过去,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今年的文化活动已逾1000项,场地之多早已形成“全城书香”。

“上海书展何时能有更舒适的环境?”“如何把书展影响力从中心城区更多辐射到全市?”“实体书店能否成为永不落幕的上海书展?”2014年上海书展闭幕之际,有记者在报道中提出了这三个问题——这篇文章也是“回顾展”中的“展品”。展览文字给予了回答:“2015年上海书展首次开通互联网音频读物分享平台”“开通‘上海书展云会场’”,2015年另一篇报道的大标题是“书香地图覆盖全市17个区县”……

在展览的收尾处,则是“读者来信”,均是手写体:“说起书展,我更想把它描述成一段读者与书的相互奔赴……”“你是否有在生活中感到不如意的时候?我有!请翻开书,与它对话……”“上海书展20年,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从求学到就业……一路走来,阅读始终是我不断前进的基石。”

出版机构 各有其“品”

进入书展的中心会场就能看到醒目、有力的短句。中版集团的定位十分鲜明:“现代化、大型化、国际化”。他们为参加书展的每一本书制作了KT板,包围起了中版集团的摊位,一旁就是排成长龙的读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定位为“打造传世精品 攀登出版高峰”。聚焦出版高质量发展,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构筑精品出版高地,大力推进主题、古籍、科技三大出版“高峰”建设。上海,是主题出版重镇之一。世纪出版集团参展图书万余种,其中以“世纪好书”品牌榜单为引领的新书有2000多种。上海古籍出版社虽然没有“口号”,但是编辑钮君怡介绍道:“我们出版社名旁边的印章,是赵朴初的字刻成的印章。”“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句话以金色印刷在全红的书页边上,令人瞩目。这本售价数万元的《最美红楼梦》确实精美绝伦,堪称艺术品,引人驻足。而古籍出版社不追求形式美的平实版本,售价198元,也很畅销。

中央编译出版社,自“真理的味道”“衍生”出介绍自身书籍的分类:“艺术的味道”“文学的味道”。还有一些出版机构为凸显自身定位也颇费心思。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的口号是,“让新思想,跃然纸上”。

各大高校出版社,本身就是品牌。有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娃,一边教孩子认字一边“介绍各个大学”:“这里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那里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创产品 心意动人

译文出版社编辑丁丽洁说:“书展每一天的文创销量超过了10万元。”同行不经意透露:“他们全年的文创指标在书展里3天就完成了,关键是他们专门有个文创部门。我们今后也要单独成立一个。”文创,俨然成为书展“标配”。爱书人不约而同地背上印有动人字句的帆布包来书展。文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周伯军背着的黑色帆布包也透露了心声:“买一本书吧。”他的心声在另一个摊位出售的帆布包上得到了回应:“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高兴。”

敲章、集章成为读者必备。章的美,也成了比拼的方向。例如可以与《诗经玲珑本》“配套”起来的“三色套印”章,粉粉的色泽几乎成画。一侧还有“《诗经译注》出版40周年纪念”的文字。读者每到一个摊位必问:“有敲章吗?有集齐你们所有章的本子吗?”出版社编辑回答:“看来明年可以出售集齐所有章的手账……”

中央编译出版社创意十足,把“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做成T恤、帆布袋,突出“行”“能”“好”三个大字。在这里买文创的队伍不仅长,还不时冒出“行”“能”“好”三个字的赞叹,正能量满满,深受年轻人喜爱。一面留言墙,吸引读者细细看,中间有一张爱心形状的便利贴,上书:“上海书展,真好”!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