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广告 刘大杰  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第16版:新民旅游/广告 2024-08-20

刘大杰 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扫二维码看视频

刘大杰,湖南岳阳人,文学史家、作家、翻译家,著有《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思想论》《〈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等。

刘大杰1925年随郁达夫到沪之后,便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愚园坊到巨鹿路再到复旦大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深受郁达夫赏识

刘大杰出生于1904年,18岁时因为逃婚从家跑出来,辗转到免收学膳费的武昌高师中文系读书。

当时,刘大杰囊中空空,客居在学校的一间陋室里,心情极其压抑,于是寄情写作,将自身经历写成了一篇万字左右的小说《桃林寺》。在武昌高师执教“文学概论”和“小说创作”的郁达夫看过《桃林寺》之后,评价说“还好的”,写了一封推荐信,寄给《晨报副刊》。小说不久之后见报,刘大杰获得12块钱稿酬,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1925年冬,武昌高师旧派反对郁达夫,郁愤而辞职。刘大杰同情恩师郁达夫,便一道离校来到上海。在郁达夫的帮助下,刘大杰于1926年赴日留学,专攻欧洲文学。留学期间,他笔耕不辍,写了一批小说寄回国内发表。此后,刘大杰陆续出版了小说集《盲诗人》《昨日之花》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郁达夫曾对《昨日之花》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觉得作者,是一位新时代的作家,是适合于写问题小说宣传小说的……我希望刘先生能善用其所长,把目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斗争问题、男女问题,都一一的在小说里具体地表现出来……”

研究中国文学史

1930年,刘大杰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毕业,回国之初任职于上海大东书局,编辑《现代学生》杂志,负责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的审稿。后经胡适介绍,他到复旦大学文学院任教,开设欧美近代文艺思潮课。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刘大杰与夫人李辉群曾住在愚园坊。刘大杰一边翻译、写作,一边辗转于安徽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李辉群则一直在工部局女中任教。愚谷邨建于1927年,是典型的单开间新式里弄,由广东潮阳人陈楚南开发,当时以出租为主。1931年,女作家庐隐也由好友刘大杰介绍进入工部局女子中学教书,两家都住在愚园坊。三年之后,庐隐因难产去世,舒新城、刘大杰为其办理后事,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

1937年夏,刘大杰从四川返沪探亲,时逢抗战爆发,交通断绝。兹后,他困居上海,一家五口挤在巨鹿路租的一间客堂里,主要靠夫人李辉群教书的收入维持生活。文学创作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经历,让刘大杰此时转入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刘先生晚年曾对友人说,他涉足过众多领域,“最后转入研究中国文学史,才找到了‘自己’”。这段时间,他专心撰写论著,1939年出版了《魏晋思想论》,1941年、1949年出版了80多万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发展史》可以说是刘大杰的扛鼎之作,也是他学术的巅峰。

上海解放后,刘大杰回到复旦大学任教,之后出版了《〈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中国古代的大诗人》等作品,译作有屠格涅夫的《一个无可救药的人》等。1977年,刘大杰因病去世。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涌泉坊

地址:愚园路395弄

建造于1934—1936年,整体呈现西班牙花园式风格,共有楼房16幢,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的代表。在清晰的主弄为轴线的田字形布局里,分为单开间到三开间等不同户型。其中最特别的是陈楚湘住宅,栋内带有小型中式园林,陈设也兼具中西风格。

长宁区少年宫

地址:愚园路1182号

1934年建成,英式哥特复兴式独立住宅,室内外房间、厅堂、外墙均采用东方传统艺术梅花图案装饰。室外拱桥式双抱楼梯,直达二层门厅,下有券门通地下室。主楼南面有花园草坪。

愚园路1320号

建于1925年,系英国式独立花园洋房。坐北朝南,红砖清水外墙,局部为鹅卵石墙面、平瓦陡坡屋面,有单坡老虎窗、柳桉门窗、洋松或柳桉地板、柏木拼花护壁。

愚园路1294号

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185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独立式花园洋房,砖混结构假四层。平面呈矩形,南立面底层为连续拱券走廊。董竹君曾居住于此。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