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见山又是山(综合材料) 汪曾祺改小说 稻田和古树林里响起了琴声和歌声 “牡丹伉俪”辉映书坛 偶遇史浩
第12版:夜光杯 2024-10-14

“牡丹伉俪”辉映书坛

秦来来

袁小良与夫人王瑾,当今弹词界红遍曲坛的响档。这个可不是我随口讲讲,两人分别在2014年和2018年先后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成为中国曲艺界唯一一对“牡丹伉俪”。

弹词艺术讲究传承,讲究师承。袁小良出身于评弹世家,而且拜的先生都是鼎鼎有名:龚华声、薛小飞、尤惠秋。后两位先生又分别是“小飞调”“尤调”的创始人。王瑾师承弹词名家蒋云仙,蒋云仙是弹词大家姚荫梅先生的徒弟,代表作《啼笑因缘》自成一格,王瑾亦然如此。

1987年王瑾随中国曲艺家协会艺术团赴日本访问演出,她表演的《啼笑因缘》,讲起故事人物多面、演起脚色噱头迭出,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大获好评,以至于使一位日本大学生福岛守,因此迷上了苏州评弹。20年后,这位福岛守先生特意来苏州聆听评弹并寻找王瑾。也许是天公作合,福岛守先生误打误撞居然找到了袁小良,还询问袁小良是否认识王瑾。这样戏剧化的情节,让他们又一次受邀出访日本,在东京、大阪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评弹演出讲究搭档,搭档搭得好,跑码头演出,生活上可以互相帮衬,书艺上可以相互提高。现在不少说书先生采用“夫妻档”的形式,艺术上相得益彰,生活中相濡以沫。书台上出现问题,床头边就可研讨对策。

袁小良在最佳年华找到了最佳搭档王瑾。1986年起,袁小良、王瑾正式拼档演出,演出的第一部长篇弹词就是《孟丽君》。《孟丽君》曾被陈云同志赞誉为“二类书中的状元书”。袁、王档的《孟丽君》,长达五十回,在潘伯英演出本的基础上又加以整理,在一些回目中,更为注重了书的情、理、细、趣。

比方讲,在原来的演出本当中,苏映雪替嫁是因为孟丽君逃婚出走,孟父无奈逼迫映雪代小姐完姻。而袁小良、王瑾,把情节改动成苏映雪一则为报答小姐恩义,二则为成全小姐的大志,主动要求替小姐出嫁,而孟丽君却不愿连累映雪,执意不允。其中还穿插有一段姐妹互诉衷肠的选曲,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经过如此改动,一个侠骨柔肠、深明大义的苏姑娘形象就更为鲜明了,并且为后回书“洞房刺奸”作了很好的铺垫。

说到创新,袁小良并没有随着师父的脚步亦步亦趋,他说,龚华声先生亲自传授我的《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是个很刚硬的人物,文武双全。而尤(惠秋)先生的唱腔是比较柔和,(薛)小飞先生则比较流畅,很多场景下两位先生的唱腔都不足以表现当时紧张的情境。我就根据这两种特点,再结合龚华声先生“一口干”、刚强、非常具有男子汉气概的唱腔,产生了有了我自己特点的唱腔,就是充分吸收了龚华声先生的“精、气、神”,再用尤调婉转、小飞调一泻千里的唱腔特点,加上自己对唱腔的领会,设计了这样一些属于自己的唱腔。

陈云同志强调:噱乃书中之宝。弹词先生在演出中,会通过多种方式出噱头,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增加演出的趣味性。

据说袁小良有次赴香港演出,安静的场内突然传来刺耳的手机铃声,袁小良并不慌张,更没有直接批评观众的疏忽,而是巧妙地把这“外插花”引入演出的故事当中。当时,他正好讲到武状元(皇甫少华)去拜见主考大人(孟丽君),于是,就借主考大人之口发问:“刚才是何声响?”皇甫少华回答:“乃手机铃声。”主考大人说:“此乃公共场所,理应关掉,下次万万不可。”这样机趣的处理,全场观众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并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语言艺术如果不考究艺术语言,说书先生讲起来会不生动,观众听上去会不舒服。俗话讲“三分唱、七分讲”,摆到京剧里讲起来还要夸张,“千斤说白四两唱”,可见戏曲艺术当中对“说”是很重视的;而素有“说书”之称的评弹艺术,对“说”更是“高标准、严要求”。

袁小良和王瑾的语言天赋在短篇弹词《约会》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这个作品讲的是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女郎的跨国恋,因此,苏州话、普通话、四川话、英语在袁、王两人的演绎中交替进行,用方言、用外语塑造出别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使短短的一回书,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袁、王档的这些出噱头的技巧,这种令人称道的“活口”技巧,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创新精神,也为评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袁小良、王瑾在继承中赋予创新,在传统中融入现代,逐步形成自己别具特色的评弹表演艺术风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