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沪上蟹语 阿拉身边个“耀耀” 今古“黄鱼”略不同 上海嗲妹妹与蛔虫 我勒农场当炊事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4-11-03

今古“黄鱼”略不同

◆ 叶世荪

作为喜食海鲜的上海人,对“黄鱼”是不陌生的;非但各类丰俭食谱中多有黄鱼,就连日常闲话中也会用它来作比喻;譬如:不开窍的头脑叫作“黄鱼脑子”,人的小腿肚子叫作“黄鱼肚皮”,脚踏三轮车叫作“黄鱼车”。此外,曾经遍及百姓餐桌的廉价黄鱼,还一直被上海人隐喻贵重的钱物。过去铸成十两重或一两重的金条,就叫做“大黄鱼”或“小黄鱼”,《上海话流行语》:“大条子,指旧秤十两重的一根金条,也说成‘大黄鱼’,旧时使用者较多。”还有当年那张色泽偏黄色的纸币,被称作“黄鱼头”,俚语说:“袋里一张黄鱼头,走起路来神抖抖”;《上海话流行语》:“黄鱼头,指5元一张的人民币,‘鱼’和‘五’的上海市区话口语读音相同,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中原地区为饮食文化中心的历代王朝,最初是把一些色泽偏黄的淡水鱼叫作“黄鱼”的。例如:晋代郭璞注疏的《尔雅》和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里,都把鲟鳇鱼(古称鱣鱼)称作“黄鱼”。宋代钱易所作的《南部新书》中说唐代“开元宫掖,竞食黄鱼,故打河阳作池养之,谓之‘黄鱼池’”;唐代《酉阳杂俎》还记载,唐文宗李昂被宦官幽禁终身的“甘露之变”的前兆,就是“河阳黄鱼池冰作花如缬”。“河阳黄鱼池”内所养的黄鱼,据信即是黄颡鱼,也就是上海人习惯所称的“昂刺鱼”。在内陆凿池养殖的情景,坐实了当时的“黄鱼”非海鱼。

古人对海里黄鱼的认识也不晚。春秋时吴王阖闾率军入海逐东夷人之后,就把这味海鲜带上了王宫餐桌。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说得清楚:“吴王回军会群臣,思海中所食鱼,……鱼出海中,作金色,不知其名。吴王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所以,今天我们认识的黄鱼,最初的官方命名叫“石首鱼”。把石首鱼称作“黄鱼”的,是沿海的渔民。唐代《裴铏传奇》中说:“(海康)风俗,不得以黄鱼彘肉相和食。”“海康”就是如今的广东省雷州,这应是当地渔民的叫法。据说现在民间依然有海黄鱼不宜与猪肉一起吃的说法,只不过多是从食物相克、饮食健康的角度解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