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
下午总是安静的,安静得能听见呼吸机的节奏和监护仪的滴答声。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半,是病房里最特别的时间段。广播里会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偶尔夹杂着家属在床边的低语:“快醒醒看看我,我是你的女儿……”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生命的低吟,又像是希望的呼唤。
监护室里多了一位新病人——一位喘得厉害的老爷爷。他的呼吸急促而沉重,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扼住了喉咙。医生们决定给他戴上无创面罩辅助呼吸,但爷爷似乎对面罩有些抗拒。他不停地动,面罩总是漏气,呼吸机发出刺耳的报警声,与广播里的音乐形成了不和谐的交响。
“爷爷,别动,戴上这个会舒服些。”护士轻声安抚着,但爷爷的眼神里满是恐惧和不安。就在这时,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个背着琴盒的小女孩走了进来,她是爷爷的孙女小南。爷爷的眼神瞬间柔和了下来,他努力地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说什么,但呼吸的困难让他无法发出声音。小南看着爷爷痛苦的样子,突然想到了什么。她迅速打开琴盒,取出小提琴,轻声说:“爷爷,我给你拉琴吧。”
琴弓轻轻搭在琴弦上,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整个病房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呼吸机的报警声消失了,监护仪的滴答声也变得轻柔,就连广播里的音乐也似乎为这琴声让路。爷爷的呼吸渐渐平稳了下来,他的眼神变得安详,甚至带着一丝笑意。小南的琴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所有人都沉浸其中。
短短三分钟,却像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琴声结束,病房里依然安静,只有爷爷平稳的呼吸声和监护仪规律的嘀嗒声。小南放下琴,轻轻握住爷爷的手:“爷爷,你要好起来,我还想给你拉曲子。”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另一段经历。那时,我负责照顾一位病情十分严重的张爷爷。他的家属无法到医院探望,只能通过微信语音与他联系。有一天,张爷爷的孙女发来了一段语音,里面是她拉的小提琴曲。我打开语音,将手机放在张爷爷的耳边。琴声响起的那一刻,张爷爷的眼角流下了泪水。他的手指微微颤动,仿佛在回应着琴声。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它超越了病痛,超越了距离,直抵人心。
两次小提琴的演奏,场景不同,时间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力量。音乐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被病痛封锁的心灵,让希望和温暖重新流淌。在监护室里,我们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与病魔抗争。但有时候,治愈的力量并不只来自药物和器械,而是来自那些微小却深刻的瞬间——一首曲子,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
小南的琴声让我明白,生命的重量不仅仅在于呼吸和心跳,更在于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情感与记忆。下午3点半,广播里的音乐再次响起,监护室恢复了往常的节奏。但我知道,今天的琴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或许,这就是作为医生的意义——不仅治愈身体,也守护那些珍贵的瞬间,让生命在病痛中依然能够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