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奔
一,二,三……一共二十六颗。飘窗上一块蜡染的靛蓝色棉手帕上水灵灵地躺着一把金瓜种子,颗粒舒展饱满,蓄藏着生命的力量。正午的阳光洒满书房,为每粒种子的棕褐色甲胄镀上金边。
“小奔,去年秋日,你来拾光小院见藤架上金瓜累累,欢喜如童,四处拍照留念。我欲摘两枚相赠,你却执意不让,说且让其自在生长,观之亦美。春天到了,寄你一些金瓜种子,愿你亦能收获一架金瓜,满目辉煌……”一枚淡黄色松花笺上小念的手书清秀如其人。这让我想起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草原,还有那里的蒙草“种子诺亚方舟”。
在蒙语里,“呼和”指青色,“浩特”即城市,所以呼和浩特市也被誉为“青城”。对于“青城”之名的各种由来,我更喜欢草色青青之说。但敕勒川草原曾有一段时期沙化严重,成为呼市沙尘暴的沙源,我问后来是怎么恢复到如此繁茂的呢?朋友神秘地一笑,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就知道啦。
在大青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市林草种质资源库,我们见到了“小草诺亚方舟”。这是一个聚焦草种科技的种质中心,有九千多平方米,收存了林草种质资源两千两百多种,六万份,植物和昆虫标本十五万份,土壤一百五十万份。它们都是那些被称为“植物猎人”的种子采集科研人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收集而来的。有的来自深山雪峰,有的来自草原,有的来自大漠,北方乃至半个中国的野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都在这个库里。
在这个地下库房里种子们可以沉睡五十至一百年,未来在某一片土地需要它们时就可以被唤醒,迎来又一次生命的启航。除了这样专注于野生乡土植物的种质库,我国还有全球单体最大最先进的国家级作物种质库,都是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大国重器。
开始听解说员说“种质库”,我心里还奇怪,不应该是“种子库”吗?后来才知道种子是种质资源的核心部分,还有根茎、穗条、花粉等整套的遗传物质统称为“种质资源”,还会同时收藏其所在地的土壤和微生物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植物。
飘窗上的阳光正好,我用蓝色蜡染手帕把金瓜种子包起来,仔细折成一个长条,盖在眼睛上负暄而眠。暖阳下的午梦遥远又真实,我像一粒种子在一间透明的舱室里休眠,一睡百年,光阴以可见的速度流逝,人群以流水的速度更替,有几个看不清面貌却似和我很亲近的人经过那个透明舱时向我挥手一声声唤我,我想回应,却想起自己早已签下百年沉默的契约……
暮色漫过窗棂时,小念传来照片:她窗台的陶钵里,两株金瓜苗正伸出触须探索春光。我忽然明了种质库最深的隐喻——那些沉睡的种子或许都在等待某个清晨与旧雨新知重逢于新的土壤。就像此刻,我正把二十六粒未来种进这电子稿纸的格田,等待文字在某个读者的心海,掀起翠绿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