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益
放学回家,七年级的乐雅给了我一份学校的书单,我花了一两个小时,从书架中抽出百十本书籍,放到她的书架上。我挑选的书籍,从书单出发,而不局限于书单。我以为这个书单,掺入了太多流行读物,当然,作为一种桥梁,培养阅读兴趣,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籍是无穷尽的,每个人读书有偏好,心性不同,读什么,不读什么,并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一份书单可以涵盖我们所需要的养分。在上一个世纪,知识人可以说自己“书读完了”,因为经史子集,就那么些书,是有读完的可能的。但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读完并没有什么意义。阅读,是我们感知世界、塑造自己世界观的方式,它是一个过程,是智力成长的一种方式。
乐雅告诉我,课本中有一篇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他们是同学,跟奥本海默一样(我们看过电影),都是研究核弹的。乐雅还说,某篇科幻小说,写陈星北,文中有个注释,这人真名束星北,是跟他们一样的天才人物。说着,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蓝色封面的、宋明炜所编的科幻小说集,并且一下就翻到了“束星北”这一页:《束星北档案》,就在我的书架上,改天空了你也可以翻翻……
从这短短几句话的谈论,我知道她通过阅读,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她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答案,不是老师,也不是我告诉她的,而是她从阅读、从直觉、从良知中得来的。这段时间AI很火,有人认为都不需要老师了,更不需要阅读,因为都可以被它取代,任何事物,它都可以给出现成答案。当然,在某些方面,的确是造福了人类。但在创造性的知识领域,它没有办法,它只能在已知的领域给出答案,却不能在未知的、需要探索的领域有所作为。人类的判断,灵感,或者说心灵世界,包括人性中的某些弱点,它或许也无能为力。
我们阅读,是文字在头脑中的感知、感受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智力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体验,这非AI可以替代。就像王安忆老师说过的,创意写作的学习不要求你们人人成为作家,但如果能通过学习,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人生的体验有些许改变,就算成功。
我想,更为要紧的是,我们的阅读,往往是通过对过往人类智慧的汲取,对万事万物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能真正像一个人一样活着,不被任何现成的答案所左右而带来惰性,正如一本书的标题所言——“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当然,这也是乐雅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