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
唯有绿荷红菡萏(摄影) 中暑防范有讲究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文学的昭与拙 他乡“偶遇” 梦幻与现实 孤独邮局
第14版:夜光杯 2025-08-08

孤独邮局

汪若韵

回到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又重新埋头于工作的分秒必争中。曾在阿拉善沙漠那方小小绿洲拾得的宁静,也被忙碌的工作节奏一一抛诸脑后。直到某日,读书时期的老友忽然发来消息:她在家中邮箱收到了我们从两千公里外寄去的那瓶沙子,还有一封带着邮戳的手写信。

十余年来,我们虽身处同城,却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仿佛只有亲手写下的一笔一画,才能真正传递流转的光阴,抵御世事更迭,留存那份不言而喻的默契。哪怕即时通讯无处不在,我们始终相信,写信的人心中自有一方柔软,那是任何技术无法剥落的温度。

通往“孤独邮局”的,是一条鲜有人知的路线。前路没有明晰的方向,偶有信号,沿途也无路标。我们依靠向导的路感,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的轨迹。越野车轮留下一道道车辙,除此之外,再无他人踪迹。这座邮局原为牧区邮政所,如今孤悬沙漠腹地,只有坐标,没有道路。自银川出发,途经天鹅湖、翡翠湖、乌兰湖、苏海图湖、太阳湖。车如舟行浪上,随沙丘起伏奔行,我们冲顶上下跑,失重感伴随着一路,提醒我们正踏入一个抽离现实的空间。出发时仍是雨夹风,至天鹅湖已悄然放晴。

我们最终抵达那座“孤独邮局”,一处与世界断联、却与心灵连接的存在。

三个墨绿的投递信箱,一株枯枝斑驳的树,还有那间黄墙绿顶、开着三扇小窗的邮局主体。它们被粗绳系住,一头扎入沙土。十余平方米的小屋,静默却坚定,寂寥却不悲怆,宛如一个风霜守望者,伫立于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向导带我们找到邮局志愿者,他递来一把钥匙。推门那刻,仿佛千百封未竟的心事在此齐聚。屋内,一张小木桌、几支笔静静躺着。墙上桌上,有跨越生死的亲情叮咛,有未了情缘的唏嘘低语,有对远大理想的轻声寄语,也有对寻常日子的温柔祝福。

我们写下几封信,将它们与细沙一同投入邮筒,让风沙为它们找到归途。倘若“孤独”是答案,那问题又是什么?我们试图将种种近况与迷惘,借着只字片语寄往一个不知回音的远方。我们这样描述着“孤独邮局”:它走过了无数日月交替,逃过了风蚀雨侵。在这个无法预测未来的时刻,它像是还未熄灭的火种。

这里,再无旁人。是一种从发丝到脚尖都慢下来的沉静。喧嚣远在千里之外,仿佛回到“书信尚慢”的时代。时间轻晃着风铃,唤醒曾经的少年。

沙漠邮局,并不孤独。真正的孤独,未必是四下无人的伏案创作,也许是在人声鼎沸的城市,那份无处安放的乡愁。而这片静谧沙海中的一隅小屋,却能安置那些跌倒、重启,又默默前行的人们。

我们自梦想沙漠公路缓缓驶回银川。地理的走向让沙漠横贯其中,金色沙丘层层起伏,携手塑造出了苍茫如天的阿拉善,与这座独一无二的“孤独邮局”。这是一段并不容易的旅程,多数人需结伴才能抵达;而总有人选择独自踏上征途。无需导航,也能在风沙狂浪中,辨认出心的方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