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
唯有绿荷红菡萏(摄影) 中暑防范有讲究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文学的昭与拙 他乡“偶遇” 梦幻与现实 孤独邮局
第14版:夜光杯 2025-08-08

他乡“偶遇”

顾定海

出门在外,常有意想不到的偶遇。今年出国的三次“偶遇”,印象深刻,感悟颇多。

在巴黎有位中学同学,温州人,改革开放初期就出国了。上世纪80年代末,写过一篇关于我生活现状的短文。先发在市内一家刊物,北京某家有国外发行渠道的杂志编辑看后,修改过又重新发表了。说来真巧,我的中学同学在巴黎街头喝咖啡时,看到了这篇已被译成法语的小文。他兴奋不已,第二天越洋电话打到我单位,诉说“读后感”。多年过去,我和妻子一直记着,这是回忆当年生活的美好瞬间。

这次到巴黎行程紧,没见着中学同学,却遇上大学同学。那天妻子与我来到老佛爷百货顶层游览拍照。风景好,游客也多。我猛一抬头近距离地看见大学同班的一位女生,正朝我们这边走来。“顾定海?!”她叫了我一声。仿佛是上海街头的偶遇,我没有特别惊讶。“你也在这里?太巧了!”接着合影留念,介绍各自的行程。同班女生现定居海外,这次来欧洲进行两个月的环游。随便聊了几句,很快作别了。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她发了一条私信,问与我们的合影能否发朋友圈?这是她的礼貌。我当然愿意,看见不少同学为微信点赞,有人还附和道:一次他在伦敦闲逛,迎头便见当年农场的指导员。我也联想开去:“他乡遇故知,人生一快。说也偶然,思之必然。”

第二次“偶遇”是妻子在法国中部安纳西湖边与两位老人的相见。那天妻子有点累,坐在湖边椅子上休息,让我独自去逛安纳西老城。集合时我找到妻子,看见她与坐一旁的一对法国老夫妻相谈甚欢。我颇多好奇,妻子有点英语基础,但交谈的是法国人。我走近他俩,用英语向他们问好!发现一点反应也没有。妻子告诉我,他俩不懂英语。“那怎么交流?”“靠微笑与手势啊!”妻子说。她给法国老夫妻看手机里的短视频,当看到灯光璀璨的外滩与南京路时,老夫妻同时竖起大拇指。妻子还给他们演示上海女性的旗袍秀,老人无不表露出惊叹赞美的神色。“他俩还知道上海呢!”妻子不掩兴奋。“是吗?”我转身向他俩大声说“Welcome to Shanghai”。只见这对法国夫妇,一脸笑容地朝我和妻子频频点头。我想:他俩也许听不懂这句话,但一定知道Shanghai这个单词。

我们回国是从罗马达芬奇机场飞上海浦东。在值机大厅,偶遇了一对第一次出游欧洲的上海夫妇。他们的女儿毕业于复旦大学,去巴黎读硕士,假期里用三周时间陪父母畅游法国和意大利。他们自由行,且一路行来大多住民宿,对两个国家的通信、交通等甚有感受。“欧洲城市老建筑气派典雅虽然让人惊叹,但现代通讯、交通,包括打的,上海是处处方便。”“通过这次的欧洲之行,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的一些现状,感受到祖国的蒸蒸日上。”上海夫妇的出游观感平实真切,与我们越谈越投缘,颇有几分相见恨晚。更诧异的是,登机后,发现这对上海夫妇就坐在我们隔壁。

到达浦东机场后,我们相互合影,加了微信,说好隔些日子一定再聚再聊。三次“偶遇”,见“故”见“知”更见“新”。旅程充盈着温暖,增加了自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