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大概是古人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诗词记录吧。随着七夕故事的流传,牛郎织女的爱情在我们的记忆中越发曲折浪漫、动人心弦。星河流转,虽然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终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是我们对于浪漫的寄托,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古人的七夕,是慢慢的等待,在等待中分明蘸着拂晓的露水,写下带有墨香的诗词。少女在井台边比赛穿针,七彩丝线藏着“愿得一心人”的期许。吃葡萄要对着星空,想象牛郎织女踏云而来的脚步声。夜半时分,还想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对于小孩子而言,七夕是关于巧果滋味的记忆。从前,祖母把面团擀得薄如信纸,切成梭子形,再对折成一只小小的“鹊桥”,下锅炸得金黄。油香顺着门缝往外溢,左邻右舍知道这是七夕到了,巧手的祖母在做巧果。小囡交关开心,弄堂里分巧果的时候,还能吃到新鲜的西瓜、甜蜜蜜的糖藕,过节就是好日子。
现代人的七夕,早不是葡萄架下听私语的古典浪漫。它是藏在二维码、快递单、表情包里的心意。电商平台的“七夕专区”弹出“最后两小时折扣”,商场里的餐厅里推出各种“七夕限定”的套餐。人们用外卖软件订巧果,用转账备注说情话,无人机在夜空拼出比银河更亮的“我爱你”。浪漫变得快捷,像手机支付时的“滴”声,瞬间完成,却也瞬间漫进柴米油盐。
古人分巧果,如今分奶茶。唐代的少女以同心结表明心迹,当代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发“愿余生多指教”。从前是银河相隔,一年一会;现在是异地恋的高铁票,是视频通话里的“我想你”,是跨越千里的那句牵挂。
上海的七夕,从来不只是一句话,而是一整座城的温柔——外滩的香槟塔、石库门的桂花蜜、米其林的黑松露,都在同一天夜里。今古同对一轮月,同过一个七夕。不管何时,眷恋的是万家灯火,有盏灯、有个人在等着晚归的你,是享受一粥一饭的平凡,是共同读一本书的时光。在七夕,藏在眼神里的温柔,藏着“想和你一起”的心意,从来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