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这场胜利
第T1版:山河重光 民族自强/抗战胜利纪念日特刊 2025-09-02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这场胜利

1945年9月3日出版的《新民报》头版刊登了日本签署投降书、战争宣告结束等重要消息

潘高峰

三军过处山河动,盛世长歌唱大风!九三阅兵明天就将在北京热血上演,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从此前披露的彩排画面来看,上万虎贲之师、超百架先进战机、数百台地面装备光荣受阅。长安街上,天安门前,军容如山,呼号如海,铁流滚滚,旌旗猎猎。这是属于中国人的骄傲一刻。

为何历经八十载春秋,我们仍要不懈纪念这场胜利?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抗争14载,以巨大牺牲取得的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不仅改写了中国的命运,也重塑了世界格局。这是所有华夏儿女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的伟大荣光。

除了对先辈的尊崇,对牺牲的铭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纪念这场胜利是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

最近一段时间,纪念抗战的文艺作品不少。尤其是《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和即将上映的《731》等电影,引发了大家对历史的集体思考、对和平的真诚祈愿。但让人意外的是,舆论场上始终有杂音刺耳,指责这些作品是在“教唆仇恨”。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见解,不仅背叛了历史,也背叛了常识与良知。

时至今日,历史的真相仍面临被侵蚀、被涂抹的危险。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行径的系统性否认,教科书事件的一再上演,日本政客对靖国神社中战犯亡灵的频频拜祭……令所有那场战争的受害民族,伤口被一次次撕裂。当历史被有意遗忘、被粗暴扭曲,坚守真相便成为守护尊严与和平的保卫战。如果连我们自己都选择沉默与遗忘,又何来底气奢求他人的尊重?

历史从不慈悲,它给遗忘者的唯有重复的惩罚。“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以血泪凝结的教训。80年前的苦难,根植于国家的积贫积弱与分裂。中国抗日战争的惨烈牺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代价,犹如刻于民族心魂的铭文,不断提醒我们:和平何其珍贵,又何其脆弱!

纪念胜利,正是要在铭记荣光的同时,不忘沉痛教训,激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用永远争先的奋斗,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纪念并不意味着反复咀嚼往昔苦难,而是从苦难中淬炼出避免重蹈覆辙的智慧与力量。先人造字,含义隽永:武乃止戈,蕴含着东方智慧的辩证认知。中国在胜利日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绝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以庄严之姿宣告守护和平的决心与能力。

这才是对历史最清醒的认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盛世中华,须有强兵守护;和平发展,不是乞怜可得。这一切早已被历史证明,并且依然在当今世界的纷飞战火中不断得到印证。

记忆从来不是点燃仇恨的火种,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纪念这场胜利,也是明确对战争的态度:一切关于战争的纪念,终极指向应是人类共同的悲悯和对和平的渴望;一切真心实意的和解,都要求得受害者的原谅和明确对真相的认同。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的一跪,展现了一个民族直面历史的勇气与寻求宽恕的真诚,这种基于深刻反省的和解,才是持久和平的基石。

记得住历史,才守得住和平。今天,当我们走过繁华都市,遇见市井烟火,听到校园书声,畅游壮丽山河……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正是80年前那群人用生命换来的“奇迹”。

因为铭记,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前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