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蔬食素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韩美林“天马”赠冯骥才 为什么在秋天读这三本书 丝瓜情 童子打桐子 我和月饼有个约会
第13版:夜光杯 2025-09-27

丝瓜情

金国明

伏月时节,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灵感顿现即兴画下了水彩画《丝瓜情》。我凝视着画中的丝瓜藤,或许能从纷繁的藤须间,看见时光的纹路,这是一种寄思父辈的乡愁;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开悟人生的智慧:既有顺应自然的豁达,也有在平凡中创造价值的坚韧。这种情怀,如同老丝瓜络般,越是经岁月打磨,越显温润绵长。而这种坚韧,恰如老丝瓜络的生存法则,它不抗拒外部事物的锋芒,却在时光沉淀后以温润绵长的姿态重获新生。这不仅是植物生长的轨迹,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丝瓜是一种葫芦科植物,其果细长,嫩时可蔬食,成熟后的丝瓜络有极强韧的网状纤维。丝瓜和葫芦有福禄的寓意,也表示思念和牵挂——思挂。

触景生情,我时常想起儿时老宅院子里的丝瓜棚,特别爱闻丝瓜那股自然的清香味儿,更喜爱金黄色的丝瓜花,粉红色的花蕊上不时会引来二三只蜜蜂和花蝴蝶。院子里满眼尽是绿油油的叶子,毛茸茸细长的丝瓜藤蔓上绽放出金色的花朵,每朵花有五片花瓣,其花蕾中含有丰富的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可食用、入药。宋诗人杜汝能《丝瓜》曰:“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夏日炎炎,知了长鸣。藤蔓茂盛,丝瓜疯长。就似我画中的情景一般,有刚开花细细的,有鲜嫩长长的,有老熟粗壮的。丝瓜络俗称“丝瓜筋”。金秋十月,父亲总会选几根粗大焦黄的老丝瓜络挂在白墙黛瓦的屋檐下。一是留取种子;二是作搓澡、洗刷之用,也可做枕头、鞋垫等。

20世纪70年代末,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学做家务。傍晚,我在院子里摘下几根鲜嫩的丝瓜,用竹筷或小刀刮刨去嫩绿皮,切好放进竹篮。然后撒上一把盐,捏掉些许丝瓜子后晾一会儿。接着开油锅先炒两三只鸡蛋,再放入丝瓜和少许毛豆进行翻炒,最后撒上一把香葱。这样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丝瓜炒蛋”便出锅了。待备好饭菜后,一家人围坐在庭院里共享晚餐,鸣蝉声声,其乐融融。

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勾起了我的味蕾记忆,这种小时候的味道,恰如时光长河中一个微小却闪亮的坐标。它承载着我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温暖回忆,承载着亲人团聚时的浓浓亲情氛围,让我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昔日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崇明岛的“农家乐”饭店点了一道“丝瓜炒蛋”,刚尝一口:“哎哟,小时候的味道嘛!”

此后,我再也没尝到过那种味道,或许现今的丝瓜品种与昔日不同,即使用本地产的“油丝瓜”和草鸡蛋来做,也炒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

时过境迁,虽然“丝瓜炒蛋”的味道变了,但我对童年乐园的无限眷恋和对先父慈母恩情的深切思念是永恒的。它的变化记录着岁月流逝的真实,如同深埋于地下的根脉,穿越时间,愈发深沉稳固,成为支撑我前行最温暖、永恒的力量;它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往昔和今天。正是有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深厚情感,才让我真正品尝出了一种永不褪色的灵魂滋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