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蔬食素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韩美林“天马”赠冯骥才 为什么在秋天读这三本书 丝瓜情 童子打桐子 我和月饼有个约会
第13版:夜光杯 2025-09-27

我和月饼有个约会

马志英

中秋少不了月饼,广式月饼的“四大金刚”——豆沙、莲蓉、椰蓉与五仁之中,我偏爱椰蓉。送入口中,慢慢咀嚼,一股似奶非奶、浓郁纯粹的椰香顷刻弥漫。其味甜而不腻,回味绵长。

我对月饼有一种特殊情感。说实话,我曾一度害怕吃月饼——尤其是甜腻的豆沙月饼。因工作之故,我曾一天最多要品尝十几只,甜腻到反胃。也正因如此,我能吃一口就辨别出月饼的糖度、油脂与水分的大致含量,甚至可尝出豆沙馅中是否含有磨细的豆皮、莲蓉里是否混入芸豆、椰蓉的椰丝来源是否正宗。这一切的缘起,要回溯到四十年前,那场与月饼甜蜜而又青涩的“约会”……

如今月饼包装里都有一包小小的脱氧剂,大家早已司空见惯,知道它是用来保质的。但在四十年前,它是个新鲜事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市面上的月饼大多“裸装”销售,纸盒装月饼是用来送礼的。那时常有海外侨胞收到国内亲友寄去的月饼,却发现大多已经发霉,令人遗憾。也因此,商业部门迫切要求延长月饼的保质期。

1985年,我进上海市食品研究所工作不久,了解到所里已研究月饼保质数年,却难以攻破难题,便开始对这个课题产生了兴趣。经了解,发现此前的研究多用“加法”:加了防腐剂等各种添加剂,又增加糖度等。结果不但保质期延长不多,而且月饼太甜,添加剂太多,消费者不买账。我分析月饼霉变的主因是霉菌繁殖——尤其是豆沙月饼,在常温下十几天就易发霉。霉菌在无氧环境下就无法生存,于是就想到,是否可用“减法”的思路,让月饼在储存环境中“减去”氧气,从而抑制霉菌的生长?

在实验室通过探索,找到了采用脱氧剂来达到无氧的方法,然后用豆沙月饼做了保存试验。有了初步成果后,我向所里申请了少量经费开始小试。研制脱氧剂时,将黑褐色的铸铁原料粉碎,加入炭黑粉等各种配料,只见黑尘满屋,粉尘在鼻孔、指甲缝中无孔不入,洗也洗不干净。回家后家人笑问:“你是去煤球厂上班了吗?”

天道酬勤,一年后小试成功——大部分月饼保质期延长至两月以上,有的月饼甚至放了一年仍未霉变。我兴奋极了,马上申报项目扩大试验,却未果。除了对研究技术和结果存疑,更多是质疑项目的经济效益。但我没有放弃,不断找合作厂家试产,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取得了生产性试验成功的宝贵经验。不少厂商获得信息后,纷纷找上门来,月饼脱氧保质技术传开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上海杏花楼负责人来所里找我,希望我能出手相助月饼保质。

杏花楼月饼是沪上著名的老字号品牌,能为这样的名牌产品解决问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我义不容辞。深入生产线调研后,我很快找准症结,以成熟技术对症下药,月饼发霉问题迎刃而解。

自此,我成了杏花楼的“技术挚友”,常受邀协助解决生产难题。他们甚至将月饼配方与工艺相托,请我提出优化建议。熟悉之后,我向他们笑谈起1985年那次“闭门羹”:那时我刚接手月饼保质项目,原先经手研究的老工程师对我说:“你直接到福州路找杏花楼的店经理好了,他会无偿给你试验用的月饼。”第一次登门,店经理打量了我一下,说道:“前几年你们所里的老师每次都来拿月饼试验,结果什么也没有。怎么,不好意思了,换年轻人来了?”我被窘得脸上发烫。

在我的科研工作经历中,月饼脱氧保质技术研究项目的程序是最独特的:申报项目还没批准就开始小试,研究后马上到生产线获得转化成功。五年以后项目才获批,直到1994年完成项目成果鉴定、发表论文、项目获奖……可谓是先结果后开花。

而今,这一切都在岁月中沉淀为一段醇厚的记忆。有人问我:“当时你们是无偿技术服务,也没有申请专利、下海做生意,要不然,你现在一定是百万富翁了,感觉亏不亏?”我笑而回之:“我已经很满足了。”

每当中秋,我看到琳琅满目的包装月饼里都静静地藏着一包脱氧剂,看到自己研究的技术已遍地开花,总有一种宽慰在心里。而我与月饼的这场约会,也从开花到结果、从青春走向成熟,甘苦皆成回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