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磊
作为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的一员,我出席了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中白文学作品插画展”研讨会,与与会专家分享感受,收获良多。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经历。它撕裂家庭,吞噬生命,也考验着民族的灵魂。在那段烽火岁月里,文学承担了特殊的使命。
在中国,茅盾的《子夜》描绘社会矛盾的深层裂痕,老舍的《四世同堂》书写北平沦陷下的市民苦难,巴金的《寒夜》展现知识分子家庭在战火中的破碎与挣扎;在白俄罗斯,诗人康斯坦丁·布罗夫卡等人用诗句记录民族的牺牲与坚毅,塑造了“虽被摧毁但未被征服的土地”的形象。
这些作品,让我们看见普通人的命运与民族的意志。对于战时的民众来说,时间有限,阅读条件有限,他们需要更加直接、迅速的视觉冲击来感受文学传达的精神。这或许正是插画艺术的价值所在。插画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一种独立的表达形式。它不仅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更以视觉的方式塑造了文学的灵魂。
刘岘的木刻为《子夜》勾勒了工人罢工的紧张场景,粗犷而有力的线条让阶级矛盾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扑面而来。丁聪为《四世同堂》创作的插图,将北平小羊圈胡同的日常生活、抗争与屈辱具象化,让读者看到一个民族在困境中的悲喜交织。荒烟为《生死场》所作的木刻,以细致的刀法刻出东北农民的坚忍与痛苦,让我们感受到“生与死”的重量。
同样,在白俄罗斯文学中,插画也扮演了相似的角色。二战时期,许多诗歌和散文被配上直白、质朴的插画,这些画面往往描绘的是被焚毁的村庄、背着枪的少年或倒下的母亲。它们让读者无需冗长解释,便能立即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抗争。
可以说,插画使文学由“读”的体验变为“看”的震撼。它把抽象的痛苦转化为具象的面孔,把文字中闪烁的民族精神凝固为黑与白、光与影的对比。
中国与白俄罗斯虽然地处亚欧两端,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两国的文学与艺术家选择了相似的表达路径——他们用文字与画笔共同记忆苦难、呼唤抗争、传递希望。例如,中国的《狼牙山五壮士》插画,与白俄罗斯反映游击队员牺牲的绘画,都以简洁的视觉元素展现了“以死求义”的壮烈场景。一个来自太行山的山巅,一个来自白俄罗斯的森林,却都表达了相同的信念:宁死不屈,誓死抗敌。
这说明,文学与插画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记录方式,更是人类反法西斯精神的共同语言。通过这次中白联合展览,我们得以直观地看到,两国艺术家虽然没有见过彼此,却在战争的烈焰中创作出了如此相似却又同样震撼人心的作品。
八十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文学与插画留下的精神依然鲜活。
对于今天的青年而言,如何与这些作品建立联系?我想,答案就在“记忆”与“责任”两个词。
插画让历史有形,让我们不必仅仅通过书页去想象,而是直面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痛苦与坚毅。它们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胜利背后是无数无名者的牺牲。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战争。但我们能在和平的环境里,守护记忆、传承精神。我们要从文学与插画中学会理解苦难、尊重生命,也要有勇气在自己的领域发声,让和平成为我们共同的底色。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大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