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虹口记忆 老兵不死 我家的“国防三件套” 深蓝航迹里的青春答卷 风中有座刘老庄 2025年上海市“爱我国防”主题征文
第7版:专题 2025-10-18

深蓝航迹里的青春答卷

■张 烈

站在军舰甲板上,南海的风裹着咸湿气息扑面而来。从驾驶室远眺,海面有美军航母的轮廓,编队驱逐舰垂发系统的盖板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是我在南海舰队服役执行任务的画面。

2020年远赴亚丁湾期间,我在舰上图书馆读《海军抗战史》。1937年“中山舰”在长江遭日机轰炸,官兵们用步枪对空射击的场景,与我眼前的“海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形成了震撼的时空对话。穿越马六甲海峡时,航线与1942年中国远征军撤退航道部分重合。航海长说:“当年戴安澜将军的部队就是从这里西撤,很多战士连军舰都没见过,却用血肉之躯挡住了侵略者的步伐。”

两次跨越赤道航行,让我读懂“百折不挠”。2019年底,补给舰在夏威夷群岛海域遭遇强风。涌浪抬升舰体十余米,二级军士长李班长还跪在机舱地上检修管路,他说:当年前辈们用帆船和大刀都能打游击,咱们这万吨巨轮还能被风浪吓倒?

抚过左胸浪花纹章,总会想起八十年前挺立在血与火中的身影。当军舰驶过巴士海峡时,那是对1945年中国海军接收台湾时航线的呼应;当航母舰载机在太平洋完成起降训练时,那是对甲午海战中沉没战舰的告慰。我的军旅生涯累计12万海里航程,航时总计超10000小时,每一次装备的升级,每一次岛链突破,都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舰长说:“我们现在守护的不只是航道,更是十四亿人的和平发展权。”从长江抗日到亚丁湾护航,变的是时空坐标,不变的是中国军人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担当。

暮色中的军港,战舰如林。进入退伍倒计时的我站在舷梯上,年轻的新兵正擦拭舰炮,他们眼中的光芒,和我刚入伍时一样。远处的城市里,万家灯火映照下,处处是岁月静好的模样。抗战烽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正通过我们的军舰、我们的航迹,在新时代的深蓝中续写新篇章。当我们的舰艇再次起航时,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这盛世如先烈所愿,而我们正用青春和热血,为民族复兴筑牢海上长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