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凡
2003年,我首次赶赴刘老庄。那年正值“刘老庄战役”六十周年。我刚考入上海财经大学,作为沪苏浙大学生记者团一员,前来祭奠。
1943年,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3月18日,千余日军扑向刘老庄,庄内众多百姓来不及转移。新四军十九团四连为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就地顽强阻击。他们依托交通沟,打退日军多次冲锋,顶住六小时炮击,毙伤敌军约400人。弹药耗尽后,战士与敌人拼刺刀,最终全部壮烈牺牲,无一投降。战后,乡亲强忍悲痛收殓烈士遗体,建成了“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墓”。
60年以后,当年刘老庄村民的后代繁衍至2000多人,陵园也成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我重访刘老庄。此地因新的风云故事再度引人注目。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2005年,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需经过刘老庄,烈士陵园面临搬迁。建设指挥部把决定权交给了刘老庄的2000多人。
村委召开会议,民主表决,全村沸腾。乡亲们表示,当年牺牲的战士为保护我们牺牲,早就是刘老庄人。没有当年的82人,就没有当下的刘老庄。
村里派出17名代表向指挥部请愿,反对搬迁。三周后,指挥部艰难决定,修改方案,绕道20公里,但国家需为此多投入20亿元。
消息传来,全村人沉默了。一个暴雨清晨,17名代表再度出现在指挥部的门口:“刘老庄想通了。活着的人搬,带着地下沉睡的亲人们,一起搬!”
烈士陵园搬迁后,国家下拨预算,刘老庄人整合周边陵园,改建为新陵园,让烈士得到妥善安置。2013年工程竣工时,陵园已庄严落成。
这段往事印证了中国强大的根源。上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担当与效率,下有基层民主凝聚的民心与共识。两种力量如齿轮紧密啮合,协调发力,迸发巨大能量。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因落后而挨打,正是无数烈士付出了生命,掩护了人民。刘老庄始终醒着,见证着民主改革的每一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