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微信戏咏 餐桌上的小宇宙(插画) 执意 人间有味是清欢 发型外话 秋尽霜华滋味长 传神《背影》经百年,仍动人
第12版:夜光杯 2025-10-23

人间有味是清欢

朱蕊

编者按:登高、晒秋、赏菊、祭祖、饮菊花酒、插茱萸、吃糕,过重阳节由来已久。今年是重阳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十个年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老年节。丹桂飘香,赏秋抒怀,风清高洁,感恩敬老,祝福绵长,今起请看一组《重阳久久》。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记得大学时有年暑假约了同学去登泰山,就是因为读过这句话。那时没有高铁,坐直快列车到泰安,没有登山杖,更没有索道,好在年轻有力气,但十八盘一千六百三十三级陡峭的台阶也让我们累到印象深刻。石阶两旁古木参天,岩缝间倔强的老松盘根错节,树皮皴裂如甲骨文,石壁上多有斑驳题刻,锋芒尽敛,筋力犹存,几千年的风骨尽显。而那时心虽有所感,却直奔目的地而去。到南天门就感觉凉风飕飕,又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玉皇顶。夜晚借了军棉大衣御寒,听松涛阵阵撼动窗棂。凌晨即起,去观日出。当喷薄一轮红日时,那种奔腾和新鲜,和年轻人正好合拍。在人群中欢呼,忘了“小天下”。

忆起此事,是因为重阳。《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重阳”耳。重阳传统,宜登高望远,吃糕延寿。王维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登高,确为题中应有之义。登高是为了望远,是为了开阔心胸而小天下,在时间的年轮里,一次又一次攀登各种山峰,每每登上山顶,日头多已升至半空,山风迎面吹来,带着山野的清香和远处河流的湿润,往往瞬间吹散了登山的疲惫。极目远眺,有近处的村落,屋顶在阳光下瓦片乌亮,鹭鸟从稻田或麦田上空掠过,有远处河流或公路像银带,绕着青山蜿蜒而去,直到与天际线连在一起。“天下”尽在眼前,确乎小而又小。而换更高的所谓“上帝”视角,地球、人类也小如蝼蚁,甚或亦就是尘土。

可惜人成不了“上帝”,还是会有增寿延年的祈求,尤其在重阳。“茶要陈的香,人要老的辣”,像陈年普洱或陈年白茶,茶味醇厚绵长,岁月沉淀都化在一盏之中。司马迁历尽人间著《史记》,徐霞客踏遍青山写游记,他们历练、登临之后写下了对生命的领悟。此时“年高”与山高一样“高”——那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古往今来,海阔天空。

今年天气颇奇特,寒露已过,即将重阳的暮秋时节,却不见秋景,日头火辣辣的,菊花和桂花都还没有踪影,天热,还是承袭夏天模式,泡了菊花普洱茶,坐在案前翻书。忽然想起施莱尔马赫对文本的分类:古典文本重形式,原创文本重思想,天才文本则二者兼备。想来,这大概不仅仅指文本,似乎也可以扩大开去,一个天才的作品或者一个物或“人”,真“高”而不显,形式和思想完美融合,只是如此这般地随物赋形,像水,像时间,流去。

案头那册泛黄的《荆楚岁时记》被风掀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那页,用风翻哪页读哪页的随性,重温了重阳节的风俗。在这里,阳数之极的九九相重,既是循环的完成,也是新循环的开始。周而复始。

时间之河,无始无终。而过程中的人们,在平凡日常里品出至味,在琐碎生活中看见永恒,可能那才是抵达生命高处的路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