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秋映平安里(剪纸) 为新婚作证 “四包饼干” 寻找语言艺术之美 犹睹襟怀水月清 方公英文
第13版:夜光杯 2025-10-27

寻找语言艺术之美

过传忠

在上海朗诵界的圈子里,有一个项目很吸引大家,并产生了很大影响,那就是上海戏剧学院在端钧剧场呈现的“寻找语言艺术之美”的现场演出。它实际上是一堂具有示范性的语言技巧训练的大课,包括讲解和演绎,而且还线上线下混合,同时在网上直播。

由于登台的不论来自院内还是院外,都在朗诵艺术上颇有实践、颇具水平,因此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主办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王苏所提倡的,这项活动起到了“用声音和语言绘画,让文字灵动、飞翔,赋予生命”的作用。

国庆前夕,演出已是第三场。这场最突出的特点是,只有王苏教授一人登台,在一个半小时里,朗诵了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的十一篇作品。别看这只是一场“独角戏”,舞台上照样充实、鲜明、丰富多彩,一点也不显得单调,把朗诵(特别是独诵)演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番“寻找”所下的苦功夫,令人钦佩。从个人来讲,已过花甲之龄,能把这十一篇作品背诵得滚瓜烂熟、一气呵成,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对每篇作品还要作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并选择符合朗诵特色的独特处理,尤其需要尽心尽力。

再说,台上面向观众的虽只有一人,但幕后、台下以及一段时间以来为此忙碌的,却是一群人。从舞美、灯光、道具、屏幕、音响、配乐直到转播,各条线上都下了苦功夫,才有了舞台的完美呈现,而这对朗诵艺术而言,更是罕见的。这标志着朗诵的演出形式也在探索和丰富。

是的,“寻找”就是探索。朗诵的主体是声音,是作品的语言。但在剧场的舞台上,在面对成百上千的观(听)众时,怎么能使它更立体化、更具生命力,却往往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兀立着(或再捧上一个夹子)所能胜任的了。

当然,首先还是语言的声情并茂。正如王教授所说,诵读,诵的是情感,读的是画面。它们都不是静止的,必须绘声如同绘色,要用声音来塑造画面,并让它灵动地飞翔起来。她曾以“你说呀”这一短语为例,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包含着不同感情,可读出无数种语气语调。这次演出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放学了”和“爹爹啊”那两句话,就与人们通常的口语大不相同,它把高低、快慢、轻重、强弱等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让人们接触到了活生生的人物和场景,享受到了语言艺术的美感。

如同生活里的说话一样,交流绝非只靠声音,还必须借助许多辅助手段,如眼神、表情、肢体动作以及人体位置的调动变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语言艺术的提升,朗诵更需要充分运用这些手段。一般说来,不少场合对这些还较忽视,有人甚至认为这些会干扰演出。这次,王苏教授运用自身的条件,充分吸收戏剧表演的营养,在表情、动作、形体乃至舞台调动上都有不少创新,甚至不计较背台而与屏幕交流,就连道具都有精心的设计。《青春万岁》朗诵时,颈上围着的毛巾挥动自如,引人注目,有时几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只有下了苦功,“寻找”才会有所突破。可喜的是,王教授虽已退休,却仍有一支富有青春活力的队伍,更有一些能终身一起探索的伙伴,这是值得一些艺术院校和社会艺术团体借鉴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