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不一般的城市郊野公园 “老汉瓜” 露水滴落 上海,格调与静谧的奥秘 我的恩师周竹湘 “撑竿”还是“撑杆”
第14版:夜光杯 2025-11-12

“撑竿”还是“撑杆”

——“运动是用来怀念的”之二

彭瑞高

老师们低调,从来不讲过往荣誉。金荣驹老师祖上的事,还是朱咏贤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他说金老师的父亲金兆均是一位著名体育教育家,民国时期就在厦门大学、中央大学任教;留美归国后,担任华东体院体育系主任和上海体院副院长,还是中华体总委员、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多少老师,以培养优秀学生为骄傲,而我们这代学生,总是为前辈导师感到骄傲。

朱咏贤老师跟金老师一样,也是学有专长的一代名师。他出生于1940年,是浙江宁波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不仅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也是田径国际级裁判员,电视里转播大型田径赛,我们多次看到他的身影。

像金老师擅长竞走一样,朱老师擅长的是撑杆跳高。我曾问他一个问题:这项目有人写为“撑竿跳高”,也有人写为“撑杆跳高”,一竹一木,究竟哪个对?朱老师说:两种写法都不算错,倒还反映了撑杆跳高这项运动的历史。朱老师开始“说古”:一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次撑杆跳高赛会在欧洲举行时,因当地不产竹子,选手们用的杆子都是木制的,写成“撑杆跳高”有根据;严格地说,“撑竿跳高”是中国写法,因为这项运动传入我国后,许多选手用南方竹子制成的撑杆,利用竹子的轻巧,尤其是它的弹性与韧性,也跳出了不俗的成绩。国际田联首次公布的撑杆跳高世界纪录,就是一位美国选手撑着竹竿创造的。朱老师给我们介绍这些时,如数家珍,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上学时,使用木杆竹竿来撑杆跳高的时代已经过去。学校器材仓库里,放着不少金属杆。那是一种铝合金制品,轻而坚固,却缺乏弹性。朱老师上课示范时,用的就是这种金属杆。那天他摘下眼镜,轻衣短裤,持杆飞奔,插杆入地,身轻如燕,跃上半空……这与他平日正襟危坐、埋头苦读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忽忽几十年过去,撑杆跳高以它日新月异的纪录,抛下原始的木杆竹竿,抛下硬直的金属杆,又淘汰了玻璃纤维杆,迎来最先进的“碳纤维杆时代”。这种新型杆子,撑起了史上最了不起的三位人杰:伊辛巴耶娃、布勃卡、杜普兰蒂斯。俄罗斯姑娘伊辛巴耶娃,2003年后10年间,28次刷新室内室外撑杆跳高世界纪录,是全世界第一个撑杆跳过5米横杆的女运动员;布勃卡曾是苏联、乌克兰国家队队员,职业生涯中35次打破男子撑杆跳高世界纪录,是世界上第一个撑杆跳过6米的男选手;杜普兰蒂斯,是以6米17的成绩打破布勃卡世界纪录的那个瑞典青年,是在厦门跳出6米24的那个“黄背心小伙”,也是不久前在东京跳过6米30、第14次刷新世界纪录的那个空中飞人。

可惜朱老师已经过世,没能见到杜普兰蒂斯。要不然,我们一定能欣赏到他对杜普兰蒂斯过杆技术的精彩介绍,也一定能听到他对中国撑杆跳高项目“破局”的精辟见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