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我还记得三十年前抢救的那个年轻人”
第29版:创新从未止步 2021-05-31

“我还记得三十年前抢救的那个年轻人”

黄祺

多年的医学教育和做医生的经历对周霞萍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胰岛素生产线。

热爱骑行的糖尿病患者黄栋。

12% 受访者存在类似抑郁症的情况;52% 受访者报告存在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19% 受访者由于患病受到歧视。

记者|黄 祺

那是三十年前上海的一个夏夜,暑气难消。一位20 多岁的小伙子被送进中山医院急诊科。刚刚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在中山医院急诊科轮转的年轻医生周霞萍,接诊了这位因急性腹痛来就诊的患者。

病情非常危急。“看到病人,多年医学教育积累的知识,就像电灯泡一样一个个在脑子里点亮。” 医生们给他做了查体,排除了心梗等可能出现剧烈腹痛的疾病,确定他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立即实施抢救。

幸亏抢救及时,小伙子度过一劫。后来医生们了解到,病人是1 型糖尿病患者,一直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但这天晚上他和朋友一起宵夜,吃了大量的西瓜还喝了啤酒,导致急性酮症酸中毒。

时光匆匆,尽管早已不做医生,周霞萍还是时常想起三十年前这次参加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经历。“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为医生挽救生命的成就感,也是第一次理解糖尿病的凶险。”

现在身为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每每想起当年做医生时的经历,周霞萍会对自己的事业有更加特殊的理解。

包括胰岛素在内的糖尿病药物,在过去一百年间不断进步。制药企业在药物研发上的不断探索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众多优秀的企业作为社会力量,参与了许多公益性的工作来支持疾病预防、科普教育和患者的互助。

在糖尿病这种特殊的慢性病上,只有全社会的参与,疾病蔓延的态势才可能得到控制。

《新民周刊》:在医药行业从业30 多年,你一定接触过很多种药物,包括曾负责抗肿瘤产品。胰岛素给您留下的印象有什么不一样?

周霞萍:抗肿瘤产品和胰岛素都是挽救生命的药物。在胰岛素被发现之前,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唯一的疗法是用饥饿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往往不足一年。所以说胰岛素对医学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胰岛素是糖尿病的核心治疗手段之一,它还有一个特点是个体化的治疗,胰岛素品种多,方案复杂。虽然治疗方案由医生确定,但有效治疗必须要通过患者按时用药和自我管理,患者参与程度比其他疾病大很多。因此,糖尿病的知识普及、患者教育和依从性相当重要。

胰岛素是生物制剂,其活性成分是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研发过程和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必须要以严格的生产流程和标准,才能确保药品质量、效果和安全性。

《新民周刊》:你接触很多糖尿病患者,你认为这种疾病给人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周霞萍:从生理上的伤害而言,糖尿病并发症可以致残和致死,并发心血管疾病可能带来心梗,甚至是猝死等严重后果。

从经济负担上说,糖尿病总医疗费用中,80% 的费用用在了治疗并发症,所以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非常重要。

另外糖尿病患者中的心理负担是非常普遍的。2013 年,我们发起过一项名为DAWN 2 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对患者构成了明显的社会心理负担。12% 受访者存在类似抑郁症的情况;52% 受访者报告存在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19% 受访者由于患病受到歧视。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较年轻的患者,因为面临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歧视、学业、就业方面的困扰,选择成为“隐糖”一族。

我们希望通过更全面的疾病教育,让全社会能够正确地认知糖尿病,而不是将这个疾病看作“洪水猛兽”。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如果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也能健康生活,享受人生。

《新民周刊》:诺和诺德在促进糖尿病预防上做了很多公益性的工作。企业为什么要投入资源来做疾病预防工作?

周霞萍:糖尿病是亟需应对的全球健康挑战,如果不积极预防,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无法承载糖尿病造成的负担。只有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我非常认同诺和诺德制定商业决策时遵循的三重底线原则:兼顾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我认为区别一家伟大的企业和普通的企业的,往往是企业践行经济责任的时候能不能回馈社会。

《新民周刊》:从糖尿病患者的角度而言,对企业最大的期待还是提供更好的产品用来治疗,在这方面企业做了哪些努力?

周霞萍:诺和诺德拥有糖尿病治疗领域最全面的产品线,尤其是在胰岛素和GLP-1 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丰富的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满足患者多样治疗需求。

得益于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我们一直在加快引入创新药品的步伐。截至目前,诺和诺德已经引入中国17 款创新药和9 款创新注射装置,其中14 款糖尿病药物和7 款糖尿病专用注射装置。

4 月底一款药物在中国正式获批,再次刷新了诺和诺德创新药在中国的获批速度。我们去年开始实施“中国同创”计划,推动创新药在中国和全球实现同步临床,同步获批,让中国患者与世界患者同步获益。我们的总体目标是2025 年后实现90%以上的全球创新药在中国同步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新民周刊》: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拐点尚未到来,你觉得困难在哪里?

周霞萍:糖尿病患病率增长的趋势,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从中国的情况来说,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都造成了糖尿病的高发。特别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中国已有超过1.8 亿肥胖症患者,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总患病率的升高。

中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不容乐观。2020 年发表的最新流调显示,我国糖尿病疾病知晓率仅为43.3%。中国18 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15.8%。

要降低患病率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搭建改变糖尿病的生态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到长期管理等多个环节仍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我们持续发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