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反油腻大叔” 味蕾上的乡愁
第36版:广域/城与事 2021-05-31

味蕾上的乡愁

陆小鹿

陆小鹿(上海,白领)

还有两天,去青海省亲的马儿就要回南通了。他发了一则朋友圈:“想念南方的江海美食……阿妈和姐姐还给我包了牛肉萝卜和五花肉萝卜的饺子冻在冰箱里……”

青海是马儿的第一故乡,南通是马儿的第二故乡。两个故乡他都爱,离别了一个便想念另一个。从他的字里行间,我能读懂,无处安放的乡愁,借由美食来慰藉。

想想自己,我又何尝不是?每次回家乡南通,就像闹了饥荒,满城疯狂觅食。黎明即起,跑到起凤园去买汪家烧饼。很早很早以前,我在家乡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外出办事的同事,常会带一只牛皮档案袋出去。回来的时候,档案袋里就装满了汪家烧饼,热烘烘的,一人分一只。烧饼的香气顷刻飘满办公室,我们就将房门关紧,不让别人闻见,暗暗享用我们的通式下午茶。汪家烧饼里藏着好多好多青葱的回忆。

有一回,在南通大生众创街区的一家小餐馆里,很惊喜看到他家菜单上有多款南通地方风味的美食。我点了一客扁豆饭,和一只蛋饼,扁豆饭里吃出爸爸的味道,金黄色的蛋饼,则吃出了小时候虹桥蛋饼的味道。那顿饭,直吃得我百感交集,很想很想爸爸,想告诉他,世界上最好吃的扁豆饭是他做的,最好吃的蛋饼是他买的,在虹桥新村。

两年前,定居于美国的初中同学,回南通探望儿时的班主任。一到南通,他就去马房角面馆买了两只火饺。他说走遍千山万水,吃过山珍海味,忘不了马房角金灿灿的火饺。那带着饱满肉馅的一咬就冒出汁水的火饺,是无处可取代的人间至味。我想象着一个学富五车的硅谷精英,站在路边,一口一只地吃着火饺,突然有点想哭,我们都老了,有些情感只能在美食中回味。

昨晚,去婆婆家吃饭,看到桌上有一包西亭脆饼。“哪来的?” 我问。婆婆说下午去楼下食品店,看到有卖立刻买了。公公爱吃西亭脆饼,他和婆婆都非南通人,不过当年大学毕业分到了南通,两人在南通扎根了三十多年。退休后回沪定居,时不时挂念南通的美味,去南通朋友家玩,回来总带回很多南通土特产。原来,每个人都有乡愁,哪怕只是第二故乡,而美食,是我们一致认可的抚慰乡愁的最佳载体。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