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无双国士”袁隆平的另一面
第45版:人物 2021-05-31

“无双国士”袁隆平的另一面

刘朝晖

右图:母亲怀抱1 岁的袁隆平,哥哥隆津坐在旁边。

右图:1961 年, 年轻时的袁隆平(前排右二)。

右图:袁隆平(右站立者)大学毕业前留影。

袁隆平和爱人一起游泳。

袁隆平的出生证左页写了袁小孩,中间为足印,右页有林巧稚签名。

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书。

袁隆平的论文手稿。

特批给袁隆平的驾驶执照,仅供下田使用。

右图:袁隆平在稻田里拉小提琴。

袁隆平担任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湖南传递时的001 号火炬手。

他与很多顶尖科学家一样,开创了足以彪炳史册的事业,立下卓越功勋;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过年少未竟的志向,有过青春情感的挫折,有过事业的崎岖坎坷……让人们觉得真实、亲切,接地气。

记者|刘朝晖“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

2021 年5 月22 日,“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逝世,享年91 岁,举国悲痛。“国士无双”“当代神农”“天下粮心”……十多亿的中国人对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送上了最崇高的敬意,也为他的溘然长逝,黯然神伤。

袁隆平让人们自发怀念,是因为这位怀着“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践行‘让世界远离饥饿’志向” 的老人,“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此用尽一生心血。

袁隆平是伟大的,他为“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不懈奋斗;袁隆平又是平凡的,他的“禾下乘凉梦”是那么朴素,一如最纯粹的普通老农。他与很多顶尖科学家一样,开创了足以彪炳史册的事业,立下卓越功勋;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过年少未竟的志向,有过青春情感的挫折,有过事业的崎岖坎坷……让人们觉得真实、亲切,接地气。

对母亲愧疚的“袁小孩”

1930 年9 月7 日, 袁兴烈和华国林夫妇,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房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年轻的夫妇还没想好孩子的名字,就在出生证明上写下了“袁小孩” 三个字,并留下了“袁小孩” 的脚印。这份出生证明上面还有那位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的英文签名:Qiaozhi Lin——林巧稚。

后来按照家庭起名规律,“袁小孩” 按照辈分“隆” 加出生地“北平”,被起名袁隆平,乳名二毛。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华国林(后改名华静)出生于扬州一个大富之家,从小就被送到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书。这让华静不仅接受到西方礼仪与文化艺术,还讲得一口娴熟而流利的英语。华静后来到了安徽芜湖一所小学担任英语老师,而当时这所学校的校长,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的袁兴烈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个中国人都在颠沛流离,袁隆平的童年也没有多么美好,跟着家庭到处辗转,但父母从未放松对他的教育。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华静对儿子最大的要求,是做一个博学、诚实,于社会有用的人。她不仅成为儿子袁隆平的英语启蒙老师,更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人。

袁隆平非常感激母亲当年给自己打下扎实的英语功底,他真正体会到英语对自己极其重要,是在自己多年后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中。因为要看懂国际上最新的科技文献就必须有好的英语基础。在日后的国际研讨会上,袁隆平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用英文进行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选择到湖南省黔阳县安江镇农业学校当一名老师。母亲当初对于他从事农业有

所顾忌,担心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儿子吃不了田间之苦。但让袁隆平想不到的是,母亲这样一位出身名门,习惯都市繁华的大家闺秀,在70 多岁高龄之际,还去儿子试验田所在的农村,帮忙带娃,最后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母亲离世时,远在长沙做实验的袁隆平甚至都没来得及赶来见上最后一面。

2010 年,在袁隆平院士80 华诞,湖南卫视为他举办了“为了大地的丰收” 专场文艺晚会,晚会上,袁院士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

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字里行间,是袁隆平对母亲说不尽的思念与愧疚。这也是普天下所有子女对母亲最深沉最质朴的情感。在信里,白发院士就宛如是当年的那个“袁小孩”。

遭受挫折的“平庸青年”

1953 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被分到偏僻的湘西、条件艰苦的安江农校,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过去,他一待就是18 年。

有材料显示,青年时代的袁隆平,其实在专业上被身边人认为“资质平庸”。在他于1961 年发现第一株天然杂交稻从而“鹤立鸡群” 之前,估计没有人认为他会一鸣惊人,反而是无数的白眼与嘲笑。

2007 年,袁隆平接受央视王志采访时说:“我那时就是一个普通中等农校的教师,人家都是瞧不起你的。有些权威,会遭到他们的反对,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就是这样子。当时我就默不作声,反正我给你们搞,我要拿出事实给你们看,我从不当面跟他们争。”

2016 年,袁老的母校西南大学110 周年校庆,特意公布了袁隆平大学时的成绩单。那时的袁隆平着实不是什么“学霸”,甚至显得平庸,几门最重要的专业课成绩,也始终在中等水准。正因为如此,大学毕业时,成绩一般的袁隆平被分到了偏僻的安江农校——在彼时大学生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这算不上一个好单位。

在作家陈启文2019 年出版的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里,在农校时期的袁隆平,不仅是“表现平平” 的“平庸青年”,甚至令人头疼:自负又执拗,自由且散漫,对任何政治活动都不热心,只对实验田中的各种作物感兴趣。那个时代人人都在谋求进步,他却连团都没有入过,是典型的“落后分子”。

但大学时成绩单的表现平平,并不意味着袁隆平的能力也一般。“性格即命运”,他当年的好友回忆说,袁隆平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他执著而坚定,当大家都崇拜主流的苏联米丘林、李森无性杂交学说时,他却选择了被认作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学。

也有一些传记里分析,袁隆平在事业上表现出百折不挠的韧性与斗志,与他青年时代反复遭受挫折有关,其中也包括了爱情上的失意。

年轻时候的袁隆平,也是帅哥一枚,也曾浪漫地热烈追求过爱情。他的初恋是附近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谈了整整三年恋爱。可是由于他“出身不好”,有“白专” 之嫌,突然有一天那个女孩告诉他,自己要和一个成分好工作好的男青年结婚。痴心的袁隆平一直等到三年后,那个女孩做了妈妈,他才意识到自己该放手了。晚年的袁隆平,曾经在电视上讲述过这段无疾而终的恋情,80多岁的他眼角仍然若有泪光。

有人说,正因为失恋的痛苦,才激发出了袁隆平的斗志,从此一心扑在事业上,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平庸青年”逆袭成为“无双国士”,这或许也是有道理的吧。况且,当他扫清认知上的迷茫与困惑,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杂交水稻试验上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忍受无数的白眼和讥讽后,心态上也早已淡然处之了。

痴迷于科研的袁隆平转眼成了大龄剩男。1963 年冬天,不忍心看他继续打光棍的同事介绍了一个安静温柔的安江妹子,县篮球队队员邓则给他。两人志趣相投,认识不到一个月后,袁隆平就骑着自行车带着邓则去领了结婚证,相差8 岁的这对青年男女来了一次让人惊掉眼镜的“闪婚”。

婚后,邓则改名邓哲,安心做起袁隆平的大后方,使得他能够勇往直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在杂交水稻研究最关键的十年里,他有七个春节在海南岛育种基地度过;三个孩子有两个在出生时不在妻子身边,年迈的父亲病逝时,是妻子替他送走了父亲;在特殊时期,别的夫妻离婚自保的时候,她说大不了一起去当农民。

得妻如此,何其幸运。

田里拉琴的“最有品的男人”

袁隆平的业余爱好很多,邓哲说,他曾经是大学合唱团唱低音的成员,还拉过小提琴。他的多才多艺,是喜欢唱歌跳舞的邓哲能下定决心嫁给他的一个重要加分项。

但是后来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一个南郭先生,只晓得合唱合奏,单独表演搞不像。”他告诉记者,琴技都是向大学同学学的,没有拜师。所以,他总结,拉琴完全是“好玩”,根本不是有些媒体报道的琴技挥洒自如。

1953 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领取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42 元。“那次我在长沙呆了两天,先去了橘子洲游泳,第二天去商店里买了把小提琴,花了27 元。” 用自己的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那是袁隆平在大学时的梦想。

袁隆平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便成了享受。在安江农校时,他经常白天在大田劳动时是下里巴人,晚上拉琴时就变身成阳春白雪。

因为制种,袁隆平每年都要往返于安江农校、长沙、三亚,拉琴的时候越来越少,琴声也离他越来越远。后来,袁隆平看到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小提琴,干脆把心爱之物送给了朋友。接下来,他又买了几把琴,但总因为工作繁忙,又将琴赠与了他人。

近些年,单位上的新年团拜会,大家都邀请袁隆平上台表演节目。有一次,袁隆平在台上用小提琴演奏《小夜曲》,结果连中央电视台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还有一次,袁隆平出席一个全国性大会。会议之前,有人提议他拉琴。他拉起了科学家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难》。观众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袁隆平托着琴,娴熟地演奏。但袁隆平说:“我是一个南郭先生,那次只拉了头四句,其余的都是后台小提琴大师们拉的。没办法,不能让大家扫兴。”

有艺术细胞的科学家总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提及科学家与艺术的关系时,国外的要说爱因斯坦,国内的要说袁隆平。这让袁隆平很不安:“只能说我爱好艺术,不能说我拉琴的技术如何高。”

袁隆平家中的柜子里藏着不少唱片,每当这位科学家从田间归来,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大师的旋律就会在他的耳畔响起……

袁隆平逝世后,一条2012 年的微博火了起来:“就像有男人说,你知道吗,我的打火机几千块一个,可以给我的女人买包包。但我见过最有品的男人,就是会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

酷爱体育的“落榜飞行员”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学习上似乎并不拔尖,但却因为酷爱体育锻炼而造就了自己的体格优势。在成为一名农业学家之前,他曾想过参军报国,也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终其一生,袁隆平都是一位体育爱好者。

1952 年, 空军从西南农学院800 多学生中选拔飞行员。为了响应抗美援朝的召唤,热血青年袁隆平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只有8个人合格,袁隆平名列其中。

但开过欢送会以后,他却被退了回来。因为前线局势缓和,而当时全国只有20 多万的大学生,是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宝贵资源,因此袁隆平只得又静下心来,继续留校学习。

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对于如何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良好体力和精神状态,袁隆平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给了袁隆平强健的身体,直到耄耋之年依然显得精神矍铄,在90 岁高龄依然能够出现在田间地头。

袁隆平喜欢打排球是出了名的。年轻时,他喜欢担任主攻手,享受扣球进攻带来的快感。但随着年龄增大,他也调侃自己没有主攻的力量了,但依然可以打打二传手的位置。单位举行比赛,他总要抢着报名。

2014 年的视频里,他的身子健朗,不驼背。只要有空,他就会去玩玩适合老年人打的气排球。他和爱人邓哲当时都已经年过八旬,邓哲腿脚不便,但还是会陪着袁隆平打球。袁隆平几天不打,就会犯球瘾,球场上,他会用长沙话大声喊:“打——球——啰!” 很快,那些老球友便下楼进场了。

不管多忙,他每天都要尽量抽出时间到球场打打排球。不过,他一直拒绝加入老年队。他会自称是“80 后帅哥”“90 后帅哥”,“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更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气排球运动的爱好者和参与者,袁隆平甚至还担任过湖南省排球协会的名誉主席。

除了排球,袁老还是游泳健将。在2019 年接受央视采访时,89 岁高龄的他还曾凡尔赛过一把:“游泳,年轻的时候,是武汉市第一名呐!”

这确实不是吹牛。1947 年湖北举办全省运动会,因为个子小连预赛资格都没有的袁隆平,非要跟着去,竟然一举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一下名震全校。因为泳技高超,袁隆平也曾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去参加比赛,不过因为吃坏了肚子最终只获得第四名。而前三名都被选入了国家队,这也许让中国少了一名游泳运动员,但让中国多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

工作后,无论是在安江农校旁的沅水、海南岛的海滨天然泳场,还是省农科院旁的湘江,只要是有水的地方,袁隆平都要坚持游泳。后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袁隆平表示,自己在60 岁以前都是冬天游泳的,到了70 岁左右冬天游泳就不太行了,后来更是因为气喘,不太游了。

在美国指导杂交水稻时,袁隆平学会了踢踏舞,当他八十多岁时,还是跳得生机勃勃。袁隆平喜欢踢踏舞的原因也很简单,“那种舞蹈节奏快,随意自由,心情能够很好地放松”。

如此热爱体育锻炼的袁老,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到来时,还成为了奥运圣火在湖南传递时的001 号火炬手。袁隆平身旁的工作人员说:“袁院士能成为奥运火炬手,不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更多的是凭一位老人长期对体育的爱好与执着而入选的。”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49 届校友,袁老曾在2002 年南师附中百年校庆时回过母校,当时一群师生围着他问:“你觉得在附中上过的哪门课对你影响最大?” 大家本希望听到生物、地理乃至数理化的答案,结果袁隆平脱口而出:“体育!在体育课上的锻炼让我下地干活不累。”

袁隆平生平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2018 年 12 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 9 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和“最美奋斗者” 称号。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 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他曾出版中、英文专著6 部,发表论文60 余篇。

袁隆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历经半个世纪,袁隆平30 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为很多国家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袁隆平所获主要荣誉

1981 年——“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1982 年——在国际水稻学术研讨会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 年10 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 荣誉奖章。

1999 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 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

2007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 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

2018 年9 月8 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生命科学奖。

2018 年12 月18 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 称号,颁授“改革先锋” 奖章。2019 年9 月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 年11 月28 日——当选2020 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