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老百姓真心爱这个“全国文明城区”
第56版:崇明生态立岛20年 2021-06-07

老百姓真心爱这个“全国文明城区”

吴雪

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崇明区江帆小学。

崇明农民集中居住今昔对比。

南横引河崇西水闸段。

在生态岛建设过程中,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形成,人的行为习惯在改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成为地区发展理念。

记者|吴 雪

花博会开幕前一周,当你驱车在崇明的公路上,透过车窗看到这样的景象:两旁绿植迎风飞舞,空气里弥漫着青草气息;疾驰向前,农家小院墙面洁白一新,路边车辆停放井然有序;走进一处菜场,每个摊位都安装了电子显示屏,抽样检测、公示价格……

肉眼可见的细节与画面,只是崇明文明城区创建的一个缩影。自2018年以来,崇明城乡面貌蝶变的同时,居民的文明素养也在悄然提升。崇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对于创城,居民的认识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主动参与,居民之间仿佛有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慢慢建立。

2016年,崇明区撤县设区,原本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崇明,被打乱了节奏。撤县设区后,崇明必须从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转段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根据2017年6月份全市创城专项测评结果,崇明创城支持率达到98.5%、满意度达到94.7%,是一个高水平、高标准的县级文明城市。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崇明才得以直接晋级全国文明城区的提名。但那时,相比几个已经创过的区,崇明在全市创建的基础并不扎实,无论是硬件的缺失,还是软件的有待提升,崇明离精准对标还有不小距离。

后来,崇明人民从创城指标体系入手,注重顶层设计、聚焦民生保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文明融入群众生活,尤其针对崇明实际,精准制定实施了十八个专项行动,以“绣花般”功夫,将创城工作细致覆盖到了崇明人民的方方面面。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宣布,上海市崇明区正式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崇明区委书记李政参加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捧回了这份荣誉。

很多人疑惑,崇明首轮创城成功,背后的密码是什么?崇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关键在于从群众需求出发,立足于惠民、利民、靠民。“创城考核指标近200个,涉及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测评小组随机抽取居民调查满意度,只有居民真正体会到幸福了,才会给出满意的答卷。”

而要让70多万崇明人民全部非常满意,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三年来,崇明全区党政干部和工作人员,把创城的指标、对生活的改变,宣传到每家每户,动员老百姓全情投入,切实提升崇明的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

创建文明城区,崇明人民向往的,不仅仅是一块“金字招牌”,而是通过三年积极创建,在世界级生态岛上发生的可喜变化。家住城内小港社区的居委干部钱秀芳说,前两年,她以社区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创城工作中,一路看着管理难度大的小港社区彻底蜕变,垃圾没了、道路宽了、河道清了、环境美了、人也更和谐了。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人人都是创城参与者,人人都是创城主人翁” 的意识,正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崇明人人参与创城,体现了精神素养和内涵,反过来,创城的成果又会反哺每一个崇明人。” 崇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核心要义,崇明,就是践行者、获得者。

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护。每个崇明人的自觉行动,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从美化自己的房前屋后做起,从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做起,从养成文明健康的习惯做起,从热心社会公共事务做起……

让老百姓真心满意的“大变样”

过去几年,崇明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同时,崇明通过治理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规范市民行为、丰富文化活动、健全社会保障等,回应居民对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迫切要求。

具体到老百姓满意的身边事,创城工作启动以来,崇明首先在硬件设施改造上花了大力气,按照创城攻坚行动部署,先后投入超过3亿元对集贸市场进行硬件设施改造,优化摊位布局,追溯食品安全,为老百姓营造更规范、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

五年前,全区集贸市场状况参差不齐;五年后,地面没有污水,摊位整洁有序、环境敞亮、没有异味,是崇明全区53家集贸市场的写照。居民们评价多是环境清爽、菜新鲜、价格公道。

崇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新民周刊》,菜场不但是服务窗口,更是形象窗口、民生窗口。而一扇扇窗口,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在崇明,创城办会同区经委等部门,对集贸市场、四大运营商、银行网点、超市点位等10多家窗口单位开展近40次督导活动,问题整改反馈率100%。

市场舒适了、道路拓宽了,崇明的人居环境也紧跟着亟待提升,为了提升崇明人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崇明立足三岛实际、农村特点、生态特色,推进“美丽家园”住宅小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如何走出一条让居民满意的生态建设与文明创建融合发展之路,是重中之重。

城桥镇湄洲新村西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老旧小区,一直存在停车难、环境差、配套设施少等问题,居民改造的意愿强烈。借着生态美丽家园建设的契机,湄洲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全程参与,真正体现了“自己家园自己建” 的核心要义。

特别在改造当中,党支部充分征询居民意见,由“政府派单”变“群众点菜”,结合居民房屋渗水、充电难等实际困难问题,形成了平改坡、雨污分流、安装充电桩等改造项目。其余如改造休闲广场、公共绿化带,增加垃圾处理站、停车位、健身步道等诉求,基本得到满足。

改造前,小区内存在一些违法搭建。党员们带头自拆,其他居民纷纷跟进,很快完成了底楼70多户天井等违建的拆除工作。如今,整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它不仅为本小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让周边居民共同分享和体验美丽家园建设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在村庄改造的基础上,崇明不断充实美丽乡村的“7+X” 项目整合模式。除了“7” 里面的整合村庄改造、农村危桥改造、危旧房改造等“规定动作”,目前,崇明区“X”的自选动作,已涵盖小型农田水利、生态景观廊道、花村花宅、15分钟体育生活圈、老年助餐点等项目。

生活环境变好了,居民心情美了,文明素养自然也高了。以往,城内等红灯穿越横道线的情况,基本没有了,人们通常会自觉退回到人行道上;电子抓拍的非机动车闯红灯和乱停放,也由每天几十起,降到个位数。与之同步的,崇明区结合创城行动的顶层设计,教育和卫生系统工作也颇有成效。

近几年,崇明不断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各类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尤其是“十三五” 以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加强队伍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全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百姓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 的需求。

“十三五” 以来,崇明新建8所幼儿园,改建、迁建2所幼儿园,满足重点地区入园入学需求;新建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圆沙小学、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附属江帆中学等3所中小学;还新建了上海工程技术管理学校长兴校区,为重点产业地区发展提供教育保障。

除了构建“名校+新校” 联合体,崇明还通过阶梯式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17年起,按照三岛整体布局、阶梯式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策略,构建了崇西、城桥、崇中、堡港、崇东、长横6大学区,目前已实现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三岛全覆盖,共建立28个教育集团。

在医疗卫生方面,崇明老百姓也有了满满的获得感。目前崇明设有综合医院4家、二级专科医院3家、基层医疗机构18家。

能否就近“治大病” 是检验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崇明区唯一一家三级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重任在肩。“十三五” 期间,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在肾内科、神经内科、小儿外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取得突破。血液透析、溶栓治疗等,依靠先进的设备技术,都能在崇明进行;尿毒症、脑梗等病,在崇明本岛即可获得较好诊治。

有了好医院,还要配套优质服务。2018年1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2.0版新华-崇明紧密型医联体,“升级版” 医联体通过整合共享医联体内医疗卫生资源,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创新医疗保险支付模式等,推行全人群、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与疾病管理,为崇明70万百姓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优质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最难的事做成了——移风易俗

文明城区创建,不仅是一个地区硬件设施、各类环境、窗口服务的提升,更是一个地区市民文明素养、良好生活习惯、整个精神面貌的提升。崇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新民周刊》,事实上,崇明创城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做成了一件一直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移风易俗。

一直以来,崇明乡村地区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人情送礼攀比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近年来,通过教育引导有所好转,但仍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要求不相匹配,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亟待破旧立新,建设现代文明、生态低碳的乡风民俗。

茅锐和李芙漪是崇明一对原本计划2021年3月举办婚礼的新人,因为新娘在花博办工作,二人将婚礼提前至1月23日举办。不料,疫情再次来袭,二人和父母商量后于1月22日,也就是婚礼前一天决定临时取消婚礼,将已经准备好的美味佳肴全部打包赠送给亲朋好友和邻居。

这一事件获得网友纷纷点赞,也契合了崇明区“温馨节俭、婚事新办”的倡议。婚礼取消了,但祝福没有缺席。在创城期间,崇明全区一盘棋,利用刀旗、文明走廊、健康一条街等海报广告形式,开展“讲文明树新风” 公益广告宣传,营造移风易俗的浓郁氛围。

目前,崇明区共累计宣传21000多场,参与群众全区全覆盖,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40多万份。宣传到位后,又依托党建微网格、庭院学堂、睦邻点等,直面群众做工作。比如,签订《文明婚丧约定书》,承诺移风易俗操办婚丧喜事,深化群众自我教育机制;成立乡贤理事会、村民小组理事会,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全程跟踪服务,遏制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

慢慢地,大操大办的排场少了,自觉简办的文明新风在崇明乡镇流行起来。

移风易俗这么难的事都做成了,无形中影响着更多村民的文明自觉行为。而他们认同的抓手,来自于崇明构建覆盖全区的“社区修身睦邻点”网络,在这张网络里,每个点位的“管家”,有效引导村民崇德明礼,倡导文明新风,打通宣传文化工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来竖新镇仙桥村时,正午的太阳很大,记者远远就看见一排白色的两层小楼,院子很开阔,右手边有位白发阿姨,正拿着水壶对着花园浇花。竖新镇仙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管仕忠告诉《新民周刊》,这里不仅是一栋民居,最里面还有一间用车库改造的“睦邻点”。

2014年5月,竖新镇首次尝试在时桥村的村民家中建立“睦邻点”,以村民自愿提供闲置房屋为基础,简单布置后,作为睦邻点的活动站,也是村民自治的“学习站”。

一方面,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宣传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良家训家风;另一方面,通过睦邻点加强排摸,精准供需对接,构建好关爱他人、社会与自然的社会网络体系。

71岁的浇花阿姨黄玲娟,是仙桥镇党群第二网格睦邻点的“管家”。退休前,她是新光中学的政治老师,2015、2016连续两届被评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的百名市民手工艺达人。睦邻点成立后,她和村民们一起缝制土布包,绣起手工鞋,日子过得很充实。

其中一位村民说:“以前会搓搓麻将,现在做手工代替了麻将,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特别有意思,有时手工艺品还会向游客出售,售价四五十元。” 经过7年的发展培育,竖新镇23个村居已建成睦邻点184个,覆盖了全镇将近一半的村民小组。

在睦邻的氛围下,村民们有了获得感和满足感,文明素养无形中就培养起来了。

和和美美有秘诀

创城三年来,文明新风尚已然渗透到了崇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崇明街头,随处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他们都知道创城的意义:全民参与、成果共享,真正地惠民、利民、靠民。

在崇明,已经基本形成了15分钟市民修身服务圈,以家风家训提升“小家” 文明,以邻里守望构筑“大家” 风尚,这便是崇明文明素养“和和美美” 的秘诀。

一边是道德讲堂火热开展,依托全区各个乡镇、单位、村居近千个睦邻点及田间下喇叭等近百支宣讲团,深入村居开展创城文明宣讲;另一边,用身边好人、最美崇明人、道德模范等榜样的力量,不断感召崇明人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尤其以家庭为单位,带动群众人人参与创城,形成村与村之间争创文明的氛围。

在仙桥村村委,《新民周刊》记者被一座高高的家训墙所吸引,上面展示的是仙桥210余户村民的好家训,配以古代家庭美德代表人物的卡通形象。这210多条家训不仅上了“墙”,还被各自家庭请来的村民书法家写成条幅,自豪地悬挂在客厅中。

范晓昌家和和美美的秘诀是“读书明理、宽容大度”。老范家一直遵循家训,和村民们从来没有红过脸,连续几年被村里评为五星级文明户。虽说家风家训短小精悍,但看得见,摸得着,它像一种精神,成了村里文明风尚的“净化器”。

而家风家训这一村民自我教育的新模式,背后提出者和倡导者,正是道德模范管仕忠。

他既接地气又懂政策,善顾大局,敢于担当点子多。先后荣获“全国劳模”、“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贡献人物”、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等称号。三十多年来,管仕忠带领仙桥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生态发展兼顾的新路子。他不仅挨家挨户做动员,流转了村里98%的土地,还引进优秀企业,办合作社搞规模经营。

村民钱袋子鼓了,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工作,也同步走在全区前列,仙桥村是全国文明村,崇明首个智慧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需要来自身边的典型来感动身边的人,形成做好人、做文明人的氛围。” 崇明区文明办负责人说。

后来,敬业奉献吴永培,热心公益顾秀珍,孝老爱亲张飞等好人的故事陆续搬上舞台。以庙镇孝老爱亲道德典型陈金德为原型的沪剧《晚娘》,以姚惠涛诚实守信事迹为原型的沪剧《生死约定》,一经演出,获得群众热烈反响。

家风家训、道德模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文明风尚正在青少年中传递。2021年5月,崇明建设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张晓曦和弟弟张梓晨遛狗时,无意间在路边发现了厚厚的数十包现金,共计51万元。姐弟俩没有据为己有,而是第一时间报警,找回了失主。

崇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善举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得益于全区构筑的以“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格局。在崇明,近百个教育基地、少年宫、文化活动中心,免费接受未成年人参观学习,全年累计接待未成年人5万余人次。

三年创城是一项“持久战”,但崇明共同擘画的是一个“同心圆”。

2019年,崇明区积极参与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将崇明区原有的“党员人人做公益”、文明交通劝导、老伙伴行动、平安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深度整合。一年时间,崇明志愿服务人数达10万多人,服务时长达1304618小时,人均13.05小时。

在陈家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有一个“东滩红雁” 法律明白人调解室,纠纷当事双方只要愿意,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迅速、免费调解处理矛盾。从法律程序到邻里纷争,一件件琐碎又复杂的矛盾迎刃而解,有事来调解室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习惯。

他们发挥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努力实现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的目标,把群众的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如今,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崇明最美的风景线。

在崇明的乡村,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路灯下,月色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村民们经常围在一起,讨论着墙上的家风家训,分享着道德模范的事迹,参与到每一项志愿活动中,时时自省,践行标准,让大家、小家都和和美美。

生态之美就在屋前园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崇明创城成功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建设底色。崇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崇明与上海其他区相比,有着天然的氧吧优势,20年的生态岛建设创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前崇明只有十几种候鸟,现在有上百种候鸟。一到春天、秋天,候鸟南迁北飞,景象十分壮观。”

原上海电视台记者刘仲萌说,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在向化镇采访,向化镇村支部书记拿着田间小喇叭到一位阿姨家里进行宣讲,周边的老百姓都赶来学习,大家围坐在一起听——2017年张兆安邀请总书记到崇明来看看崇明生态岛建设。

当时,阿姨家门口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门口有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田里有一群白鹭在翩翩起舞,屋檐下还有一个燕子窝,是“老常客”,每年春天来临,燕子都会在屋檐下筑巢。阿姨说,他们就像住在一个大花园一样,子女在上海工作,但每周都愿意回到崇明,因为这里有新鲜的蔬菜,良好的环境,还有让子孙后代都爱的绿植、河流。

2015年,崇明提出创城时,生态岛建设渐入佳境,水土资源的保护奠定了底气。近年来,崇明又围绕“爱鸟护鸟、爱水护河、种绿护绿、垃圾分类、低碳出行” 等五大生态主题,带头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了一批生态人,他们为“崇明样本”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人形象说,在别的地方是“扫垃圾”,在崇明是“找垃圾”。如今,在崇明,保护生态岛的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扎根。从“五棚” 整治到垃圾分类,崇明各乡镇积极开展“五美社区”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承包到户、责任到人、季度评比,垃圾清理了,河塘变清了,村庄变美了,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到庙镇西北部的合中村,满目皆绿。村内水系串联林地、耕地,形成田园景观的基底。在这样的底色下,合中村一边优化人居环境,一边促进产业兴旺。环境变美了,老百姓钱袋鼓了,几年前村党支部书记龚汉超口中的“打造花园式村庄”已见成效。

傍晚时分,村民吃好晚饭出门散步,沿着河边漫步,伴着晚风,消解暑气。合中村全村水资源丰富,共有28条河道,总长约2.8公里,从2018年到2019年,村里完成了河道整治任务。但如何长效维护河道的整洁、畅通,是面临的长期挑战。

龚汉超认为,治水的核心在人,整治后的维护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求所有河道都有党员负责管理,建立了轮值家庭河长制度。就是承包到户、责任到人、分段包干、就近分配。村委会定期考核,合格奖励,不合格的通报批评。”

沙士达是一名党员,也是河长,每天清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门口的“包干”河道巡一遍,发现污染主动联系村民,上门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要把垃圾丢入河道”“不要把生活污水偷排入河”。邻居们见他如此苦口婆心,便自觉改正,还主动加入监督队伍。

美化的是环境,受益的是百姓。绿意中,有好风景也有新经济。2017年,合中村成功引进崇明首家开心农场——香朵开心农场,从小星公路走入开心农场,穿流而过的景观河道将200亩农场分成5块功能区,近处是茵茵草坪与散步栈道。

龚汉超说,十年前这里只是一座少有人关注的果园,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台湾商人赖岳军承包下了这200亩地。2015年,崇明领导鼓励他要转型升级,租下村民民居,开发集休闲、民宿、餐饮、观光于一体的产业。

白天可以看水景,晚上能够听虫鸣。2017年,香朵开心农场正式对外营业,游客可以在这里消费,村民可以得到稳定房租,改造后的房子还能升值。“我们不是为了创城而创城,只有百姓在崇明住着幸福了,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崇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只是一场大考,更重要的是在生态岛建设过程中,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形成,人的行为习惯在改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理念成为地区发展理念。当村民们感受到农旅融合的前景,看到房前屋后一派田园气息,大家共同自觉地自治,才会让乡村焕发新活力,让农村更宜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