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去景德镇见识制瓷大师
第75版:专栏/花间碎语 2024-01-15

去景德镇见识制瓷大师

孟晖

孟晖

专栏作家

Columnist

于故纸堆中发现时尚之美

历史上,各个文明地区都发展出了制陶业,但,唯有中国发明出了瓷器。

最近,有幸参加“万物皆有新知——了不起的非遗”主题活动,得到机会在景德镇比较深入地观摩与学习。实地感受真是不同,体验伟大的中国制瓷传统,让人自然地陶醉于中国文明的先进与美丽。

人们普遍不了解的是,瓷(porcelain,或称china)与陶(ceramic)是两回事。无论从原料上还是工艺上,制陶都比制瓷的水平低太多,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如今世界上到处都是陶艺家,他们开设着陶艺工作坊,其中有不少陶艺大师。烧陶还是文艺作品喜欢给主角安排的职业,《人鬼情未了》即为最知名的一例,风气熏染之下,白领们业余去参加烧陶课,成了多年盛行的时髦。之所以如此,原因恰在于,陶艺的技术门槛不高,很容易就能拥有一座烧陶炉,下点功夫就能烧出陶器。但做瓷器却是很难掌握的高超工艺,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大家很少听说瓷艺家与制瓷大师,更无缘参加“制瓷班”,文艺作品里也从来没出现过专心制瓷的角色。那么,有没有瓷艺家与制瓷大师呢?有呀,就在我们中国的景德镇。

历史上,各个文明地区几乎都发展出了制陶业,但,唯有中国发明出了瓷器以及相应的工艺。直到18世纪,欧洲的传教士才从景德镇偷走了制瓷的技术秘密,随后,欧洲人才逐渐烧制出瓷器,在那之前,烧瓷是唯独中国拥有的独家技术。于是,千百年间,中国瓷器沿着丝绸之路外销,在亚非欧各地都成为贵重的奢侈品,成为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在迪拜的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着考古发掘出来的宋代白瓷与青瓷的残片,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我们还该清楚的是,在往昔,中国瓷器的精美与贵重曾经激发人们的模仿热情,很多地方都曾努力仿制中国瓷器,但那些地方制作出来的仍然只是陶器,例如土耳其的伊兹密尔、荷兰的代尔夫特,生产的都是青花陶制品,与中国的青花瓷器是不同的工艺品种。到了18世纪,欧洲在获得中国制瓷技术的秘密之后,出现了一些著名产地与品牌,然而,欧洲瓷器在品质上其实始终无法与中国瓷器争胜。就以一个细节来说,中国瓷器可以把杯碗盘等容器做得器壁极薄,同时让器口的边沿如同花瓣一样微微向外张开,侧影形成外翻的弧形,柔和优美,极端精致。这一造型在中国瓷器上极其普通,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杯碗往往都呈现如此的形象。然而,实际上只有中国的制瓷工艺发明了相应的技巧,并传承至今。在其他国家的陶瓷制品上可看不到同样的细节,就算日本人和欧洲人都没有学到那一种精妙的功夫。

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都是“世界瓷都”,让人激动的是,这座城市对独一无二的文明遗产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于是,在今天,即使普通游客也可以“沉浸式”体验瓷器传统的神奇魅力。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我终于见到了擅长“玲珑瓷”的大师!也是在那里,我才终于知道玲珑瓷的生产过程是多么地需要技巧与耐心: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把器胎上的胎泥一点点剜掉,形成镂空的花纹,然后通体刷上透明釉,入炉烧制,再上一次透明釉,二度入窑烧制……如此反复多次,釉料才会把镂空花纹填满,形成半透明的效果。于是,一只泥胎火炼的瓷器上呈现着厚玻璃般的花纹,随着光照变化而时明时暗,充分地体现含蓄而典雅的东方美学。如此奇妙的玲珑瓷,正是中国独有,出了中国你找不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