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当白岩松被“N倍速”践踏
第77版:专栏/假装专家 2024-01-15

当白岩松被“N倍速”践踏

沈彬

沈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白岩松还是那个白岩松,但是“老百姓”已经不是那一群老百姓了。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因为那个所谓的“老百姓有钱也不敢花”的提问,被骂了一个多礼拜。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的时代里,在被N倍速狂飙流量长期饲喂的受众眼中,白岩松作为一个经典新闻时代的符号价值,正好被网友用来嘲讽、嫌恶“新闻的无用和过时”。

谈价值之前先说事实,白岩松在2023年12月29日央视连线节目里到底说了什么?

当天节目主题是:“元旦春节假期,如何促消费?”白岩松正在第二轮视频连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经济学家,抛出了这样的提问:“您看,一说到促消费,老百姓马上第一反应,肯定是没钱,‘你得让我钱多一点我才能消费’。还有一个是,(如果)有钱但是也不敢花,不愿意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电视访谈节目,第一部分问专家怎么提高收入,第二部分问怎么解决“有钱不敢花”的问题,递进展开讨论。

结果,白岩松提问的后半截被裁剪成了“老百姓有钱也不愿意花”,这个薄薄的切片被抛入自媒体的汪洋大海之中,被戏谑、讽刺央视的不食人间烟火,痛斥主持人高高在上,白岩松这个陪伴了国人30多年的中国新闻标志性人物,近年来一再败给海量的自媒体剪刀手。

作为央视的符号,白岩松成为民间发泄愤怒的孔道。由央视《东方时空》开启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企图打通两个舆论场、代表民间向政府、专家提问的模式,如今被下沉时代疯狂践踏。大家既不想听专家的话,更不觉得白岩松能够“代表老百姓”,甚至认为“专家们”才是自己不幸福的源头。

白岩松熟稔于胸的“老百姓一听就……,不这么样可以吗……专家您怎么看……”的启承转合的表达,像被网友看腻的编剧套路:反派刚一张口,就知道会发生“坏人死于话多”;BGM一切换,就知道“女主要得白血病”了。而那种循循善诱、先抑后扬、“明知故问”的圆熟的《东方时空》话术,再也无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为今天白岩松还是那个白岩松,但是“老百姓”已经不是那一群老百姓了。

两三年前,白岩松还有一段针对青年人惹出麻烦的发言,起头是:“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喜欢的女孩只要一追求,就OK?不会吧?”还没等你“先抑后扬”说“但是”,口水已经喷上来,乃至800条自媒体短视频已经铺天盖地将“不会吧”和白岩松的头像一起钉在耻辱柱上。N倍速时代里,白岩松们擅长的为后面拐弯做铺垫的文学式表达,一再于舆论海洋里触礁。

这不是一个对媒体友好的时代,处在生活褶皱里的很多人是怀着恨意打开电视,带着嘲讽看新闻,巴望“专家”出事成为了一天的多巴胺。而媒体尴尬的地方在于,昔日作为政府和民众的缓冲地带被压缩得相当骨感和逼仄:在官员面前,记者努力代表老百姓发声、追问,而在公共传播平台上,他们又天然地成为政府的符号象征,于是接收了两边压力。

事实上,白岩松吸引也吸收了民间愤怒的火力,所以他的那个平淡如水的“老百姓有钱也不敢花怎么办”的提问,被集体无意识压缩成了“老百姓有钱不花”的陈述句,乃至成了“老百姓就是有钱!”的感叹句。

白岩松们的悲剧,在于30年后很多人不再觉得媒体还有“俯身”的资格。在一个机构媒体普遍以“小编”自称、不断讨好、迎合受众乃至放纵民粹情绪的当下,网民觉得白岩松们的“俯身”依然充满爹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