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号源”下沉社区,给二三级医院带来什么改变
第26版:封面报道 2024-07-22

“号源”下沉社区,给二三级医院带来什么改变

周洁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线下挂号窗口。

华山医院(左)和仁济医院(右)都分别设立了签约居民服务中心。

上海同仁医院医生在社区为病人诊疗。

珍贵的医疗资源只有在实现了“各司其职”后,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便利。

记者|周洁

能不能看上病、看好病,这是居民最关切的热点,也是幸福感的基础。

上海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但如果只有数量没有秩序,患者的就医感受也会大打折扣。

上海正在构筑“顶天、立地、强腰”的医疗健康新格局。“顶天”,指的是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市级医院要瞄准医学科技最前沿勇攀医学高峰,致力于解决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立地”,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扎根基层,做实做细服务,为民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处于中间层的区属医疗机构,要“强腰”,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突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和疑难病转诊,“上接”三级医院,“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珍贵的医疗资源只有在实现了“各司其职”后,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便利。而“号源下沉”新政,可以推动有序就医的实现,让各个层级的医院真正各司其职。“号源下沉”新政实施后,对于上海二三级医院产生了哪些影响?宝贵的医疗资源是否得到最优化使用?未来新政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新民周刊》就此走访了沪上多家医院一探究竟。

细化服务流程,给转诊患者更多实惠

不久前,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丁正同医生的专家门诊接待了社区转诊而来的章阿姨,章阿姨今年71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检查时被发现上肢和嘴唇有轻微震颤现象,怀疑是帕金森病,因此转诊到华山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过去,像章阿姨这样的病人,要靠子女“抢号”才能挂到专家号,但“号源下沉”新政实施后,她通过家庭医生初诊后,预约上级医院号源。到了门诊后,章阿姨还发现自己的挂号信息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带着“签约转诊”的相关标记,这令她在门诊时拥有了优先就诊的便利,她对此次医疗服务的便捷度竖起了大拇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部主任邱智渊告诉《新民周刊》:“理想状态下,我们应当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将患者合理分流到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三甲医院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区属医疗机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则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不过,实际情况中,老百姓感冒发烧来三甲医院看的也不少,而小病到三甲医院,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在社区首诊、疑难杂症“上转”大医院,大医院可以“减负”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为了培养老百姓的这一就医习惯,不少医院都在服务上进行了升级。

上海居民徐女士通过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到上海市一医院眼科门诊专家号,虽然是第一次去这家三甲医院看病,但到了市一之后她发现,医院有服务人员帮助她这样的社区转诊病人,就诊很顺利,看完病回家后不久,她还接到了社区的回访电话,感觉很暖心。据市一门诊管理办公室(北)主任吴惠静介绍,“我们尤其关注社区转诊的细节服务,让转诊的流程更加丝滑。不仅建立了定期回访机制,另外我们依托虹口区卫健委平台加强与社区医院联动,对转诊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均可第一时间即时响应。这也是持续优化签约居民就医流程,不断提升签约居民的就医体验的具体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庄旭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根据新政要求,经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本院的居民,在仁济医院可以享受“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三优先”服务。

为此,仁济医院设置了社区签约居民的服务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在后台标记签约患者信息,预约检查时会自动识别予以优先,缩短排队候检时长等。“我们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兜底服务,比如当病人到仁济医院,发现挂错科了(当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通过签约居民服务中心,医院能够保证病人当天挂到正确的科室门诊,不会白跑一趟。如果患者仍需要专家号,而当天专家恰好不开诊,签约居民服务中心会帮助患者完成预约。”

庄旭告诉记者,政策施行以来,通过新政从社区转到仁济医院的患者虽然早期绝对数量不算多,但近期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对专病、专家的门诊需求很大。“这也说明号源下沉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的确起到了作用。”

事实上,目前上级医院根据签约居民的具体情况,提供了二次分诊服务,上下级医疗机构携手共同形成共识,为转诊居民保驾护航。

专家们要与基层医生“更亲密”

号源作为稀缺医疗资源,把上级医院、大医院的部分号源下沉基层,由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预约号源,等于把大医院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如今,家庭医生已经被很多居民视作健康管家甚至亲人朋友,而他们也是分级诊疗环节做到精准上转的重要把关者。

长宁区首批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同仁医院门办主任戴云告诉记者,此番“号源下沉”新政,对于同仁医院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早就在区域医联体中开展了这项工作——自2016年起,通过全专结合,同仁医院与区域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了18个专病(专门症状)医联体。

“在选择医疗服务时,不仅患者有信息差,其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同样有此困扰,如何平衡好医院、医生、患者等各方的需求,正是其复杂性所在。为了用好这个平台,让家庭医生对同仁医院的各个优势专科、专家熟悉起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目的是体现自己在家庭医生中的‘存在感’。同时,我们深知做好服务的重要性,设立了社区转诊专用诊室,还有专门的便民中心服务人员,为社区家庭医生提供即时的咨询、转诊服务。”戴云说。

戴云介绍,同仁医院的各科专家下沉社区,通过开设慢病管理门诊、房颤药学联合门诊、教学查房等方式,深入参与家庭医生的工作。“我们的心内科主任邱朝晖很早意识到家庭医生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跟社区进行对接,跟家庭医生建立联系,在区域内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甚至辐射了跨区域的患者,他的起搏器手术量在上海市都是数一数二的。”

值得一提的是,长宁区的“1+10+N”区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就落地在同仁医院,与此同时,医院还开启了国内首个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运行两年多来,大大缩短了严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患者的救治时间,方便医生为患者开展起搏植入装置的长期随访,同时对区域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患者开通绿色通道,降低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戴云介绍:“心脏疾病患者在植入起搏器、除颤器等设备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诊,以便及时了解植入器械运行情况、心律失常情况和心功能指标监测。完成起搏器程控后,患者的相关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大平台,传输到邱朝晖的手机App里,对于数据异常的病人,邱主任会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引导就医,这对于病人和家庭医生来说,都更加放心。”

同时,上海市级、区级医疗机构为医生擅长的疾病进行详细编码,经家庭医生初步诊断后,如有转诊需要,市级分级诊疗平台会为家庭医生优先推荐签约医疗机构专家,也会根据疾病编码智能匹配科室、推荐专家。

“我们鼓励家庭医生与相熟的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开展双向转诊,如果有的疾病还没对应相熟的专家,可以通过疾病编码来完成更为精准的对接,这样长此以往,可以渐渐形成清晰的转诊路线。”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如此解释。

号源下沉意味着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连贯和责任共担,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的一个实在举措。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冯辉对此深有体会,早在2018年,光华医院牵头的关节病联盟正式成立,奠定了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的基础;此外,光华医院通过联合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强直性脊柱炎专病联盟”,为基层医生提供疾病诊疗方面的指导,力求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号源下沉’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三级医院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奔赴。光华医院会定期到社区对病人进行宣教科普,而现在,我们跟社区医生的交流更多了,双方不断增进了解。”冯辉表示,如果是常见病、多发病,“病人更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经济情况、医院的距离等综合考虑选择附近的二三级医院就诊,而家庭医生可以帮患者做专业咨询和参考,让患者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医生。”

此外,为更好响应居民用药需求,长宁区还试点医联体内部互联网医院多点执业模式,并完善社区全科医生在互联网医院可开具的药品目录,以满足患者在社区就诊即可开到上级医院目录内慢性病药物的需求。如此一来,患者以往要去二三级医院才能开的处方,在社区卫生中心也能做到,在社区实现了诊疗、付费、取药“一站式”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更多合作

“号源下沉”只是理顺就医秩序、便民惠民的第一步,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通道十分关键,这也是助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一环。

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仁济医院东院仅相隔一条马路,“号源下沉”新政开始后,双方联系密切起来。庄旭向记者介绍,“最近仁济医院的宫颈门诊和塘桥社区已经开始了合作。比如患者到仁济医院做HPV检查后,希望接种HPV疫苗,我们会把病人转到塘桥社区;而塘桥社区在宫颈癌筛查中发现宫颈有病变的患者,也可以上转到仁济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庄旭表示,在宫颈疾病上,仁济医院以治病为主,社区以预防和保健为主,通过双向转诊,发挥各自优势。“我们得知塘桥社区已经开始大力宣传仁济医院的相关便民措施,而下一步,仁济医院也会更多地寻找互补性的合作伙伴,既能够盘活社区的医疗资源,也可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多家医院负责人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都提到此次“号源下沉”是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奔赴。

“号源下沉”从来不是上级医院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号源那么简单,提升基层门诊服务质量和首诊水平,为家庭医生提供更多的诊疗手段和工具,提升家庭医生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作用都应是题中之义。

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上,二三级医院发挥了人才培训的功能。

近年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入践行“分级诊疗”政策,通过积极创新区域医联体慢病防治新模式、率先启动“全+专”“一对一”社区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根据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情况,围绕“一专多能”培养目标,采取“导师制、个性化、工作与培训兼顾”的模式开展,全面提升社区全科医师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吴惠静告诉记者,“号源下沉”新政施行后,今年5月,在虹口区卫健委的牵头下,虹口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一医院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教研室签署《“虹口-市一”社区全科医生培训进修合作协议》,在全市率先试点社区全科医生至市级医院批次进修,旨在依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国家重点专业基地优势,进一步赋能家医,提升全专结合能力、拓展职业平台,落实市、区政府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部署。

“过去我们主要是三甲医院的医生下沉到社区服务居民,此次我们创新机制,对于进修过程中发现的优秀家庭医生,我们还将为其提供在三甲医院门诊坐诊的机会,这样能够激发家庭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对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相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在全市范围内也算首次尝试。”吴惠静对此充满期待。

除了对家庭医生进行轮训外,市一医院还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专科就诊、专家会诊等服务,打造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比如在糖尿病病人的管理上,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即病人的相关指标较为平稳时,他可以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处方,如果某些指标超标,那么由家庭医生将其转诊到市一医院,为病人进行进一步检查,做到糖尿病病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科研上的合作,比如此前我们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的‘高膳食纤维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这一成果就离不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

当然,“号源下沉”新政全面实施时间不长,许多环节仍需要优化和磨合。上海市卫健委表示,希望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发力,通过“号源下沉”撬动分级诊疗,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