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花时间去“凝视”老人
第15版:封面报道 2024-07-29

花时间去“凝视”老人

应琛

《明天会更好》持续跟踪一位95岁老人的驾考之路。

纪录片《前浪》海报,构图是白发组成的海浪。

在《母亲写作计划》中,在媳妇的影响下,秦秀英开始做“自然笔记”。

《不老爱神》中的金阿姨,有一颗少女心。

95岁的徐纬在驾校休息时还不忘练习开车动作。

在《监护人》中,刘大姐照料龚老伯起居。

“既然老去无法抗拒,那就欣然接受,并去享受未来。”这也是《前浪》想要传达的。

记者|应琛

暮色之年的老人正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相信鲜有年轻人能回答得上来。除了段子里“满大街蓬勃朝气的老年人”外,年轻人不大会关注这个与自己年龄相距甚远的群体。他们更多是爷爷、奶奶、亲戚、长辈,以及退休后极少与社会产生更多互动的陌生人。

但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却让年轻人与老年人狠狠共情了——在6月11日开播的纪录片《前浪》中,导演们将镜头对准了这群“眼睛最边缘的人”,通过长达两年的跟踪拍摄,最终形成7集不同的主题故事,展现出老年人生活的真实样貌,也展示了上海这座重度老龄化城市的一个切面。

“我们希望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去解答,去缓解公众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从而可以把老年人当成一个个具体的‘人’来看待。”就这样,号称年纪最大的80后范士广,带领着90后、00后的团队成员,扛起摄像机,用心理解衰老。

通过镜头,老年人的孤独困境,与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瞬间,被真诚地讲述给观众。

凝视

《前浪》筹备于2022年。这一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9.8%;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更快,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达2.1亿人,达14.9%。中国老龄化的大幕开启,预计到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前浪》监制周全和总导演范士广都来自于曾引无数人落泪的纪录片《人间世》的团队,他们深知,具有时代性和故事性的老年人群体是纪录片选题的宝库,但“拍哪些人,怎样拍”成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周全给《新民周刊》记者看了《前浪》前期策划时的方案,“顶级老炮”“扫地僧”“失独夫妇”等都成了团队考虑的对象。“但后来都被我们推翻了,因为这只是老年生活的一面。既然是以前浪作为社会观察的窗口,那是什么支撑着老年人呈现出来这一面,这其实才是我们纪录片更想挖掘的一点。”周全表示,若完整地套用某种逻辑来解读“老去”,后续的拍摄势必会碰到很多的困境,“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于是,正式开拍前,团队里的每个导演被要求每周需要出一个短片,以此寻找老年人的故事。大家扛着摄像机四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很快便意识到自己以往对老年人所知甚少,诸多存在于头脑中的判断与印象不过是臆想,既不完整,也不真实。

“我们会发现和身边的老人原来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他们以某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从未真正去凝视过他们本来的生活。”周全说,《前浪》最大的诉求并不是想去探讨老年人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怎么解决问题,只是想把老年人最本源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符合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的一些特有的情感伦理呈现给观众。

于是,《前浪》没有试图去概括什么,不同的人物也带来不同的思考——《不老爱神》在宜家老年相亲角持续跟拍了3位单身老人寻找另一半时所经历的种种希冀、失落与挫折;《爱人》讲述了一位老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了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爱人;《明天会更好》持续跟踪一位95岁老人的驾考之路;《监护人》则记录了一名老人孜孜不倦寻找监护人的历程;《母亲写作计划》讲的是一对母子通过写作重构代际之间的沟通;《顺水行舟》里还原出一个老人网购成瘾,与手机难分难解的故事;《洗澡》拍了五位失能老人如何洗澡的故事。

其中,《洗澡》在范士广眼里是整部作品里最特殊的一集,因为“失能失智老人的照顾问题,是一个很根本的难题。我们找到了洗澡这个切口,通过拍摄五个老人的洗澡,去讲述老年人的尊严、痛苦和欢喜”。而就在《前浪》已经播出过半的时候,《洗澡》仍在紧张地拍摄与修改中。

在多个场合,范士广都曾表示,《前浪》是一部充满“危险”和“脆弱”的纪录片。因为拍摄的对象是老年人,他们多数处在失落、敏感、多病亦无常的人生时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每一位主人公都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有的人拍着拍着就走了;因为疾病,有些规划好的旅行拍摄只好作罢;因为误会,有的老人要和摄制组签署“决裂协议”,不相往来。

但范士广和整个团队坦言,这也是一次从“焦虑”到“感恩”的过程,“对一个纪录片项目的负责人来说,你可能一直感觉它在失控的边缘,很多事情不是按照你的想法走的。原本你会觉得很抓狂,焦虑得不得了,到后来,就觉得还是顺着走——原本一直想要拍的结果,很多时候拍不到;好的东西,很多就是偶然发生的”。

周全则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感悟:“对现实题材纪录片而言,时间是酵母,是橡木桶,是火腿上的盐,是咸鸭蛋外的稻草灰。尊重他者,诚意观察,怀抱问题意识,接受拍摄失败的焦虑,善于发现时间的美,用影像展现人的变化,并与观众达成共情,无剧本,不虚构——纪录片难就难在这儿,精也精在这儿,门槛不低的。”

正如《前浪》海报里写的那样,“一起看见《前浪》,也看见此刻的我们。没有代沟,都是代入”。

而《前浪》拍摄老人们,也展示一个个家庭的样态。这些故事由一个家庭延伸到整个社会中,老龄化时代,怎样照护一个老人,家庭内部、社区、养老机构和法律与制度应该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都需要在反复实践中逐渐摸索。

只有凝视了才能看见,看见了才能理解,理解才能达成共识。这个片子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花时间去“凝视”老人。至于解决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周全认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前浪》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融入

决定拍摄老年人群的纪录片后,范士广团队寻找了三四十个选题切口做调研测试。《不老爱神》是最早确定要拍摄的主题之一,毕竟要讲述老年人的生活,“爱情”显然是绕不开的永恒话题。

而要拍老年人的爱情,宜家相亲角是最佳的场所。毕竟,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355个宜家商场中,上海徐汇店是唯一拥有老年相亲角的特例。自2007年起,宜家因免费咖啡和空调,吸引了很多老人从人民公园转战至此,几度尝试限制无果后,宜家便默许了这个小生态的存在。

只不过,想要沉浸式地跟拍,主创团队必须在前期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去融入老年群体。

范士广告诉记者,第一次去宜家的时候,他也很害怕,“一个人去绝对是需要勇气的”。他说,宜家餐厅的老年相亲角是个很难融入的环境,他和分集导演、摄像这几张年轻的面孔一走进那个区域,老头、老太的目光就齐刷刷地盯过来了,甚至有人直接问:“你们是来干什么的?”几个年轻人只能硬着头皮跟他们尬聊。

甚至有一次,一个喝了大半瓶伏特加的胖老头窜出来掐住了摄像师的脖子,把摄像的耳机也砸碎了,最后只能报警。警察苦口婆心劝他们消消气,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派出所走出来,三个人都很落寞,天下着雨,三个人去吃了个兰州拉面,就回去了。

但分集导演陈子芃和同事没有放弃,他们花了三个月,每周去宜家打卡“上班”,老人去,他们就去,老人们私下的聚餐、旅游也都跟着。最后,老人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哪天要是没出现,有老人还会问:“电视台今天来不来啊?”

“这个时候就觉得和老人处得应该是到位了。”范士广表示,主创们只能是耗时间,一次又一次与对方接触、建立信任,“不能觉得就是去工作的,只能靠长久的陪伴让别人适应了你的存在,才能拍到最真实的生活”。

《明天会更好》拍摄“95岁老人考驾照”的故事时,团队遇到的阻碍也不少。从第一次拍摄到这集播出这天,整整600天。分集导演徐亦泠这样形容这段时光:“一个团队里年龄最小的00后青年,很幸运地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做纪录片分集的机会,遇到了《前浪》拍摄对象中年龄最长的老人。我们都姓徐,都属龙,年龄相差6轮,72岁。纪录片的拍摄也由此开始。”

2020年11月20日,公安部取消申请小型汽车驾驶证70周岁的年龄上限。“高龄学车潮”应声而至,2022年95岁的徐纬便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员。当徐亦泠好不容易与驾校、教练、交警队等等做好前期沟通,老人的女儿却怎么也不同意导演进入家里拍摄,有次直接把拍摄的机器装备全都扔了出去,再嘭地把门一关。

直到有一次徐爷爷家的煤气灶坏了,老人找不到人来修,就打了个电话给徐亦泠。她立马在网上预约了维修人员上门,自己也同时赶到了徐纬家。

“第一次以工作外的身份进到了爷爷奶奶家。你会发现老人在很多地方已经跟这个时代脱节,在生活中也会有可能需要你帮助的地方。”徐亦泠回忆道,有时候徐纬会喊她去外面一起吃早饭,有时会让她陪自己和老伴陈芝蓉出去走走。就这样,徐亦泠不断上门,慢慢地,老人的女儿也就接纳了。

还有《爱人》和《顺水行舟》的导演金翔原本想拍摄的是关于“老年抑郁症”的故事,为此他跟摄像在开拍前的两个月,每周二、周三上午轮番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诊室“坐班”。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这两集故事,都不是讲述“老年痴呆”患者的典型故事。“像《顺水行舟》里的王敏华阿姨都把我们金翔当作亲人了。”范士广总结道,“主创团队能做的只是付出自己的真心,告诉人家我们也不是瞎搞,最后会怎么样也还要看缘分。”

理解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前浪》里老人们的选择与做法似乎很难理解。比如,徐纬为了学车,每次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去驾校,学车又要两个小时。徐纬对考驾照近乎偏执的执念,在这一集的前半部分显得是一种负累——在他一次次出错,因为耳背一次次问询和教练们无奈的表情中,整个故事都陷入一种沉重疲惫的状态中。

直到后半段,这种执念则转而成为一种支撑人精神的巨大力量。徐纬在陈芝蓉摔倒卧床后,他反复劝道:“你吃一口,吃一口,吃一口才会好起来。”而他一直坚称的“明天会更好”,在他一次次振臂重复中变成了一种信仰。

虽然最后,徐纬没有能考出驾照,但他兑现了承诺,带着妻子去了心心念念的海边。

“徐爷爷在家的时候,经常会拿出电话本给上面的号码打电话,然后对方过世了,他就划掉。他也会翻以前的相册:这两个死了,那个还在,然后撕掉一些照片,包括自己的。”徐亦泠说,对于活着的他们来说能联系的人越来越少。

或许,徐纬对于考驾照的执着正来源于此,开车等同于扩大生活半径,等同于能够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多连接的这种想法。

周全最喜欢的就是《明天会更好》里的这一段:在黄浦江的渡轮上,两位即将百岁的老人在谋划要去哪玩,老爷子一个个报出地名,老奶奶只有一个回答“好的”。这一幕,让他想起了小说《活着》里的那段,小鸡长大了就成了鸭子,鸭子长大了就成了鹅,鹅长大了成了羊,羊长大了成了牛……到那时,孩子就长大了,大人就老了。

“既然老去无法抗拒,那就欣然接受,并去享受未来。”周全说,这也是《前浪》想要传达的。

对于范士广而言同样如此。他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集是《顺水行舟》,不仅因为喜欢王敏华与子女的相处模式,更欣赏她的生活态度。

看似沉迷网购的表象之下,是她在老伴离世后,填补自己内心空虚,试图证明自己仍旧健康的尝试。而当监控里,老人半夜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慢慢睡着,电视机的亮光仍打在她的脸上,又或是她踢了一脚快递,起来洗衣服等等那种状态,也许别人都不能理解,但这就是她的生活,也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独。

“本来这集叫《逆水行舟》,但看完素材后,我觉得,当衰老无法改变,她接受改变,并慢慢转变,其实这是人生的顺水行舟才对。”事实上,范士广在整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就反复提醒团队成员,不要轻易地贴标签,不要闪躲衰老的残酷,也不要给老年加上悲情的滤镜。他甚至专门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一句话:“空洞地赞美衰老的言辞是荒唐的,执着地对抗衰老的人是胆怯的。”

6月7日,《前浪》正式上映前,在上海举办了一场首映礼。当天,300人的影厅里有近一半是老年人。拍摄团队有许多人邀请了自己的家人。周全是直到临开场前才打车把父母接来了。映后两个老人颤颤巍巍、相互搀扶着去跟范士广握手。

纪录片的意义在此刻显现,范士广觉得,《前浪》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家庭都很重要,因为它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对话。

关于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寻求自我,怎么面对孤独……周全则希望,大家看完《前浪》后会得到自己的答案,“这一刻《前浪》才算真正完成,我们希望能和观众一起共同完成创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