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老年人网购“成瘾”,买的或许是“陪伴”
第27版:封面报道 2024-07-29

老年人网购“成瘾”,买的或许是“陪伴”

王仲昀

纪录片《前浪》第六集《顺水行舟》,引发了观众有关老年人网购“成瘾”的讨论。

2021年年5月18日,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金成分校,老人们在课后练习手机拍照发微信朋友圈。

2024年4月11日,一名主播坐在发夹堆里,对着镜头讲解产品。

相较于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对互联网更加好奇,也更易沦陷其中。

记者|王仲昀

“我本来也没打算买,可是那个主播说她是我的‘干女儿’哎!”类似的表达,成为许多老人“不得不”在带货直播间下单的理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带货主播的影响范围已经深入到老年人的手机当中。

2023年,网红主播“秀才”被封号,向许多年轻人揭示了“网瘾老人”的现状。“秀才”坐拥千万粉丝,被称为“中老年妇女收割机”。在他的视频里,几乎都是大爷大妈熟悉的场景,精准命中大妈们的情感需求,不少人频繁打赏,甚至引得72岁大妈“千里追爱”。

近日,纪录片《前浪》第六集《顺水行舟》,关注到一位名叫王敏华的老太太,也引发了观众有关老年人网购“成瘾”的讨论。《新民周刊》记者为此与多位律师、心理医生交流,发现除了他们在现实工作场景中遇到的案例,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父母,也在网络上疯狂“买买买”,力度令作为子女的他们感到震惊。老年人爱上网购,似乎愈发常见。

当下,年轻人时常把“情绪价值”这个流行词挂在嘴边。那些沉迷于网购的老人,真的都只是为贪图便宜吗?他们当中,有人何尝不是在通过下单,追求自己的“情绪价值”?

老年人网购,都爱买什么?

“生活太不规律了,就是看手机。除了看手机,就是在网上乱买。一个月不到,可以买38个快递。”在《前浪》第六集《顺水行舟》的片头,王敏华的儿女向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反映自己母亲的最新情况,而王敏华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

在纪录片的呈现中,王敏华一家相处气氛融洽,王敏华本人也总是笑呵呵的。导演金翔后来在手记中表示,与王阿姨接触,很难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和“认知障碍”这个词扯上关系的老年人。

然而,这个看起来乐观的老太太在生活中还有另一面。家人帮忙收拾,却总能在王敏华家里找到各种网购的物件。这些物件大多是仿制、假冒伪劣产品,从首饰珠宝到日常用品。

金翔在相处中发现,每次到货后,王敏华也感到后悔,想要退货。但是,她碍于麻烦儿女,买的很多物品过了期限,也没有退掉。于是导演自己和摄像杨文,就成了“退货员”。

在拍摄期间,几乎每一天金翔都要帮王敏华退货几件商品,在快递中找到老太太已经忘记购买过的手串、项链。过几天,金翔还要再去确认快递是否已经收走,退款是否到账。

许多看过这一集纪录片的观众表示,立刻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也是像片中的王敏华一样,最近爱上了网购,且一发不可收拾。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李煦长期关注物质依赖、网络成瘾等问题。她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实中临床尚未碰到老年人主动认为自己网购“成瘾”的情况,多数是较为年轻的患者在交流中提到自己的父母出现这一类倾向,且给自身造成了困扰。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老人网购‘成瘾’都是由其子女转述的案例。这些案例中,从性别上看,出现网购‘成瘾’的老人大多是女性。子女之所以会提出来,是觉得双方都处在一种很难受的境地。作为子女而言,他们会想,无论从什么角度,父母怎么就听不明白;对于老年人来说,通常已经‘成瘾’了,对网购会有一种执念。他们坚定地认为,网购的东西对自己有用,或者特别划算,所以会一直买。双方都认为对方不可理喻。”李煦告诉本刊。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玉霞接受本刊采访提到,现实中她遇到的老人沉迷网购案例主要体现在一些离婚纠纷中。“大概半个月前,我去参与《老娘舅》节目,调解一对70岁左右夫妻的离婚纠纷。老先生就告诉我们,他老婆每天就低着头刷手机,在直播间买各种东西。她在网上买了几百双袜子,每天在家都要拆快递。有些来不及拆的快递,后来一打开,发现是已经过期的食物。老先生说,如果她还这么买下去,就要跟她离婚。”

许多老年人网购的习惯,源自于一些有商品广告植入的短视频。QuestMobile发布的《2022银发经济洞察报告》中统计,国内短视频在上网的中老年人群体中的渗透率已经高达71.2%,意味着至少有2.28亿的51岁以上用户在刷短视频,这些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同比增长8.6%,增速明显高于全网平均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潘曙雅副教授此前撰文指出,短视频已经是中老年人当前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刷短视频之所以受到老年人青睐,因为他们往往比年轻人更敏感和偏爱网络互动激励。一些已有的沉迷网购的老年人,被发现其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节俭。“刷短视频可以领钱”“看视频看直播领红包”等话术的加持下,老人们进入操作界面,通过用户每日签到、观看短视频与直播、浏览商品等行为,都可以领到现金红包或金币。趣头条发布的《2020年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日均领取虚拟货币高于40至60岁用户22%之多。

在一些平台上,做活动领取的金币可以于次日自动兑换为购物“抵用金”,有些“抵用金”可以提现,前提是绑定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这就为老年人后续的网购行为打通了付费前提。在李煦看来,沉迷短视频以及带货直播,的确与老年人网购“成瘾”有一定的关联性。

当老年人开始频繁网购,网购的商品又会有哪些共性?李煦告诉记者,保健品、“药品”和一些日常用品,是现实案例中被提到较多的商品。一瓶咀嚼片就能治不同的疾病,一个枕头就能让多年的颈椎病痊愈,4盒药片就能让胃黏膜变得光滑厚实富有弹性……在一些网络直播间,充斥着类似的保健品销售话术,吸引着那些有健康焦虑的老年人购买。

2023年的央视3·15晚会节目中,曾曝光了带货主播“苦情戏”的乱象。这些直播间专门针对老人,主播扮演儿子,通过各种可以编造、情节离奇的“苦情戏”,利用老人的同情心,销售各种所谓的“神药”,利润惊人。

困在网购里的“社会性依恋”

老年人网购“成瘾”的重要前提,在于老人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现如今4个网民里,就有一个是中老年人。《2020年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每天使用互联网64.8分钟,每个老年用户每天登录应用5次。更夸张的是,上述报告显示有10万多老年人每天几乎24小时生活在互联网上。

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分享,以前是爸妈唠叨自己别总盯着电脑、手机,现在情况全部反转:爸妈在家刷短视频,一刷就能刷一天,不做家务也不出去遛弯,广场舞也不跳了,有时甚至玩手机玩到深夜一两点。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唐丹副教授分析称,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突然增多,社会身份从决策者变为从属者带来的落差,子女无法承欢膝下的空虚感,使他们转向线上寻求慰藉。相较于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对互联网更加好奇,也更易沦陷其中。

当老人沦陷互联网,要出现哪些“症状”,才会被界定为网购“成瘾”?李煦告诉本刊,目前从医学角度来看,诊断标准中并没有网购“成瘾”的条目。“国际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ICD-11中,只有两个行为模式构成成瘾的诊断,一是赌博障碍,二是游戏障碍。至于网购‘成瘾’,在实际中,我们还没有遇到老年人为此主动求助的案例,但会有一些年轻人找到我们。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虽然这个问题没有被纳入诊断,但他们的行为已经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构成‘成瘾’行为。”

根据李煦介绍,类比已经存在诊断标准的赌博障碍和游戏障碍,构成“成瘾”的行为,通常要满足三个标准:渴求,持续有害使用,行为失控。渴求,通俗地说就是“心瘾”,也就是把成瘾行为放在了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做这件事的优先级高于日常生活的其他事情或者其他兴趣;持续有害使用,指的是明明这个行为已经造成了负面后果(给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造成重大困扰或重大损害),但是依然维持着成瘾的行为,甚至成瘾行为的程度还在加深。“如果一个人网购的行为已经停不下来,无论买的东西有没有用,只是不断地维持这一行为,哪怕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也意识不到,甚至要借钱贷款满足自己,这时候往往就已经失控。此外,‘成瘾’的行为通常不是一两次,而是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有的时候是一直存在,有的时候两段‘成瘾’行为之间有间隔,但这种模式和造成的损害是反复出现的。”

李煦告诉记者,让人网购“成瘾”的最初缘由可能是多样的,但后续往往会有让人能够维持上瘾的因素——下单那一瞬间的快感。“通常人们买东西,可能拆快递时很开心,想要赶紧把它用起来或者穿上,但是对很多网购‘成瘾’的人而言,他们只是享受下单的那一瞬间。尽管下单时有千万个理由,但是当商品拿到手之后,他们并没有任何快感,甚至感到痛苦和后悔——我为什么买了这么多?”

对于老人网购“成瘾”的原因,还需要结合内外因素来综合分析。当今社会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当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变成了手机上的数字,更易让人缺乏现实感。“不是只有老人会面临这样的现状,这是全社会目前都在经历的变化。”李煦说道。

除了带货直播间那些令老人防不胜防的营销话术,以及移动支付消弭的现实感,一些自身因素也会助长网购“成瘾”的行为。在采访中李煦提到,已经罹患某些精神障碍、存在器质性病变或者先天冲动控制能力欠缺的人,在相同的外在环境下更容易失控。

在李煦看来,对于一些缺乏关爱、长期独处的老人,他们网购“成瘾”的核心原因在于“社会性依恋”的缺乏,“那些有进食障碍的人们,尤其是会暴饮暴食的人,可能是把食物当作填补“情感饥饿”的替代品。其实对于网购‘成瘾’的人来说,也有类似的道理。老人们缺乏良好的依恋关系,把网购作为替代,以此填补内心渴望与家庭成员或其他社会关系建立连接的情感需求”。

当老人网购“成瘾”,如何应对?

对于老年人通过网购来满足社会性依恋的行为,张玉霞律师认为,一方面对于平台上明显制造矛盾对立,以此吸引老人关注的短视频,平台方和监管部门应当有所干预。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力量还是应该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拥有真正的社交。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国家出台的首个聚焦银发经济的专门文件。北京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功在分析《意见》时表示,由于老年人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很弱,存在数字鸿沟,这恰恰为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诈骗分子会表现出对老年人的主动关心,和他们建立一种信任,老人才会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各种保健品或金融产品,这些诈骗分子某种意义上充当了虚拟子女的角色。”陈功建议,要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并且要对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

正因如此,相较于批判,或许社会各界应该对老人沉迷短视频与网购的现象给予更多理解。在《顺水行舟》播出后,金翔回忆起这次拍摄经历,坦言这一段拍摄“让我们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如何确保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在科技与人性之间找到和谐共存之道,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一起探索衰老背后的意义,以及如何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陪伴每一位步入晚年的亲人”。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