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的新开始
第32版:封面报道 2025-01-06

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的新开始

周洁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从整体上看是关乎国家的宏大叙事,但同时也离不开至情至真的人间烟火。

记者|周洁

2024年12月26日,正阳门箭楼恢复向社会公众开放。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它自建成那日起便是老北京的象征,承载着许多历史记忆,见证着北京城的繁华兴盛。这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又一处向社会开放的重要遗产点。

2024年夏天,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轴线上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敞开了“大门”。

决定秩序的中轴线

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五千多年传承的灿烂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那一晚,开幕式的礼花从永定门开始,一直放到鸟巢,让大家知道了北京还有一条中轴线。

“申遗成功前,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脚印状的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从永定门开始,巨人的双脚迈开豪迈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主会场鸟巢,从空中丈量古都的历史沧桑。”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吕舟说,“但对于建筑行业的人来说,中轴线这个概念并不陌生。”

1932年,梁思成发表《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总结了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使用了“南北中线”的说法。在后来的《中国建筑史》中,他开始使用“中轴线”一词描述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在梁思成看来,北京全城的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来决定的。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条轴线上共有15个遗产构成要素——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吕舟说,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中唯一一个以地面建筑的形态保存至今的完整案例。

历史上多个朝代皇帝建都,都是先建宫城,再于宫城外建大城给百姓居住。1267年,忽必烈建大都(今天北京的前身)则先定中心点,建中心台,最后开始建城。这个中心点就位于钟鼓楼附近,也是中轴线的起点。

“鼓楼和钟楼代表了国家报时的权力,向来只在都城之中才配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都学会会长王岗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介绍,“元代的都城设计者把鼓楼和钟楼放到都城中心的位置,意味着他们把宇宙的活动,或者说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申遗成功是新的开始

北京市2011年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不过对于吕舟来说,参与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要更早。吕舟告诉《新民周刊》:“我们一直坚信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遗产。我们不是在赌博,而是在做一件工作。这件工作就是要把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挖掘出来、呈现出来,然后用一个所有人都能懂的方式把它讲出来。”

比如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中”是看得见的秩序,“和”是价值追求,这一切皆用“礼”来加以规范和实现,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吕舟说:“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实质上也是国际传播的过程,大家理解了你的表达,理解了你的价值,所以他会支持你。”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从整体上看是关乎国家的宏大叙事,但同时也离不开至情至真的人间烟火。与其他世界遗产申报过程相比,北京中轴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社会的广泛参与。很多人就生活在中轴线上,市民在钟鼓楼前晨练,小贩邻着古建筑开店,游客走到店里购物,在有几百年历史的胡同里散步……这里的一切都是活的,仿佛旧日时光。

2024年成功申遗后,“北京中轴线”的关注度快速上升。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北京中轴线”已成为北京旅游最大的“IP”。其中,天安门广场、故宫、钟鼓楼、天坛等已成为中外游客“打卡”北京的必游景点。

不久前,北京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建议推出中轴线景点联票的倡议,还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的肯定。

作为古代文明的延续,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将继续见证我们的新的未来。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