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我是刑警》爆火背后:200万字采访,1万公里行程,460位演员
第53版:文化 2025-01-13

《我是刑警》爆火背后:200万字采访,1万公里行程,460位演员

阙政

下图:剧组从零下四十度拍到零上四十度。

上图:剧中诸多刑警的牺牲令人泪目。

下图:编剧徐萌花半年时间走访刑警,力求展现真实群像。

记者|阙政

于和伟用“正义”“勇敢”“执着”“倔强”来形容刑警秦川这个人,“他就是典型的‘这个事儿我不做好不行’,轴,坚持,有强大的信念,就是要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

《我是刑警》热播,热到什么程度——上下班的地铁上都有人在追剧,片尾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一再炸响。朋友圈里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昨天这个8年没破的大案终于把犯人给击毙了,解气!”“富大龙怎么还不出来?他不是男主角之一吗?都28集了还不登场?”

电视剧独播平台爱奇艺的“热度”成绩也非常亮眼:开播后连续4天位居全部频道平均收视率TOP1,连续3天位居黄金时段全部频道平均收视率TOP1,登顶全端播放市占率NO.1……年末岁终,《我是刑警》将国产刑侦类型剧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极致的现实主义风格

很多观众在刚打开《我是刑警》的时候,都会以为它像时下流行的罪案类型剧一样,以离奇的命案启动,以“悬疑”“诡计”“反转”抓人眼球。没想到第一个煤矿持枪大劫案一出场,伴随着东北雪原的寒气,一股90年代古朴的刑侦风袭来,凛冽得仿佛在看科恩兄弟的电影。

90年代的东北矿区,朴实到给人穿越感的财务室,突如其来的持枪劫匪,关系到矿区上下几百号人生存的巨额工资款,吓蒙了但仍然恪尽职守与匪徒交火的保卫科工作人员,匪徒连孩子都不放过的凶残……观众这才发现,《我是刑警》并非一部简单的罪案类型剧,而是和朴实坚定的剧名一样,有着极致的现实主义风格。

再往下看,剧集所呈现的每一个案件,并不以悬疑、奇诡的元素取胜,重点正如剧名,放在了无数刑警日夜奋斗的艰苦卓绝上。为了保住一丁点破案希望的火苗,几千号刑警日夜奋战——这部剧里没有天才神探,也没有坐在原地就能挥斥方遒的安乐椅侦探,而是向观众呈现了最真实的查案是怎样一个过程——它需要刑警排摸社会人员,在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走遍大小村庄;它需要刑警调看监控,在天眼遍布的年代把眼睛都看得暂时性失明;它需要法医做成千上百次DNA鉴定,从久远的人体组织痕迹中抓住一点微光,但凡有一星半点可能,从不言弃。

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影视艺术总监、《我是刑警》的总制作人郭现春说:“有句话说,如果你相信命运,那么一切的偶然都是注定,如果你不相信命运,那么一切的注定都是偶然。”他已从警33载,当年参加公安工作,就是因为看了1990年的电影《龙年警官》,深深被片中的情节和刑警队长傅冬所吸引,从而坚定选择了从警的道路。“每个男人都有一个英雄梦,从警之初,我心心念念想成为一名刑警,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尽管最终我被分配到了派出所而非刑警队,但总算成为一名公安干警。我在一线公安基层派出所和公安部机关工作多年,对警察这个行业也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由郭现春参与创作的公安题材影视作品多达20余部,涉及特警、缉毒警、经侦民警、派出所民警、铁警,当然也包括刑警。但他觉得,此前关于刑警的作品还不够纯粹,他想拍一部完完整整体现刑警的电视剧,不但横跨35年的刑侦发展历程,还要真实——非常真实。

《我是刑警》的导演惠楷栋曾经执导过公安题材作品《缉毒先锋》《缉毒精英》和爆款剧《延禧攻略》。他是做摄影出身,早年担任摄影师时,还曾经拍过刑侦剧《12·1枪杀大案》,同样也是极度写实的风格,在1999年曾引起轰动,满大街都响着那首带着秦腔的片头曲:“枪响了,出事了,忙活了……”

“20年后,我又看到了这样一种气质的戏,我不想放过。”惠楷栋说,“编剧徐萌老师用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一线刑警,看到这样一个真实质感的剧本以后,我就说,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作品,它的时间空间跨度都很长,35年刑侦发展历程,这是我觉得特别兴奋的一个创作点。”

38集的篇幅,15个大案的密度。熟悉当年鹤岗煤矿案、周克华案、贵州凯里爆炸案、白银案的观众,大约已从剧中看到端倪。于和伟塑造的刑警“秦川”、丁勇岱饰演的刑侦技术专家“武英德”等人物,也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还有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刑侦专家、有着“中国当代福尔摩斯”之称的乌国庆。

对整个剧组来说,创作《我是刑警》的过程就像是在“重走英雄路”,“从西南最后跑到东北,从零上40度到零下40度。这部剧也是我这几年拍戏遇到的演员阵容最大的,而且用了很多的好演员,光是国家一级演员就有30多个,有名有姓的演员角色有460个,加上群演将近2万人次。因为每个案件就对应新的一批演员,这样的一个体量就特别难。我们到每个城市都是重新调动演员,特别困难,最终才完成”。在惠楷栋看来,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整部戏我用的是半纪实风格在拍,没有过多地去想在镜头上面炫技。演员的表演也是去表演化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开拍之前研究过的——跟演员一个一个商量,越不要正式表演越好,我们也基本上没有化妆,只有造型,男演员都基本上往黑了喷”。

哪儿来那么多90年代的脸

《我是刑警》一开场,90年代的中昌省河昌市,基层民警秦川凭借自身努力求学深造,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刑警。但刑警生涯才刚开始,师父高建设、好友叶茂生就相继壮烈牺牲——这是令观众猝不及防的泪点,与凶残的歹徒相比,好不容易才能培养出来的刑警显得那么“脆弱”,看得人怒从心头起——剧中袭击老刑警高建设的歹徒,之所以袭警是为了“搞把枪”,之所以选择高建设,是觉得他年纪大了,“走在雪地上自己就能摔骨折”,于是一根铁管就要了这位奋斗一辈子的老刑警的命。

于和伟饰演的秦川,在得知真相如此不近人情之后,呈现出的情绪相当丰富,既有对师父的心疼,又有对歹徒强盗逻辑的无语和愤怒。这位大器晚成的演员,此前已经演过一次刑警队长——在2015年的电视剧《刑警队长》中,于和伟饰演刑警队长顾铭,其原型是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因公牺牲的原支队长顾瑛。

此次再度饰演刑警,不仅是刑警队长,还带队横跨全景式的中国刑侦事业35载,于和伟说,他的感触更深:“我觉得刑警是可以给老百姓一种安全感的职业,我作为演员,其实从角色当中走出来也是百姓,也是普通的人民。我拍了这个戏,我就知道我们的安全感是那些人给的——那些刑警,那些为了保卫人民、保卫百姓、寻求正义的人给我们的。”

他在剧中的戏份多达800场,也是这么多年参演的电视剧当中少有的。“我们这个戏有那么多的案件,那么多震撼性的事件,从刚开始拿到这个剧本,到整个创作过程当中,我一直在被震撼着,一直在慢慢靠近秦川这个人物——这是跟之前拍其他刑侦剧不太一样的地方,我深深地被我们剧中的刑警精神、被秦川这个人物的精神感染打动——我们的拍摄周期大概有5个多月,杀青的时候,我已经就是那个人,就是刑警本色了。甚至我到后来自己收工以后,在房间里洗漱时照镜子,我发现我的眼神都有一点是剧中状态。”

于和伟用“正义”“勇敢”“执着”“倔强”来形容刑警秦川这个人,“他就是典型的‘这个事儿我不做好不行’,轴,坚持,有强大的信念,就是要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

在拍摄现场,惠楷栋导演力求真实,他不想把画面拍得很唯美,而是要保留“粗颗粒”的状态,“我基本上跟所有的主要演员都沟通过,我说我想去表演化,不想让观众看到我们在演警察——市场上不缺这种戏”。主演们会问他:你真想好了吗?他说:“我想好了,我们可以去试试,做一个不一样的戏。”

于是我们看到,在《我是刑警》里,包括于和伟在内,一张张刑警面孔都像是生活中直接走出来的——有观众甚至发弹幕好奇地问:剧组是从哪里找来这么多90年代的脸的???

剧集在服化道上也是下了大功夫——使用到的服装总计有25000余件,采买和租用的戏用道具累计超过10万件,甚至租用的车辆也达到了1600余辆,每一个数字都在公安影视方面创造了一个历史。为什么戏一开场,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是从90年代穿越而来?道理就在这里,细致到一件皮夹克、几张乒乓桌搭成的临时会议桌、一条板凳、一只茶缸子,都是年代的痕迹。

导演还特别关照化妆组,只许做造型,不许给演员化妆——梳子都不能带到现场,头发乱了,就用手捋一捋,“我们公安哪一个坐在办公室里还有个梳子?没有这些东西”。导演力求把刑警的生活状态做到极致,“可能老百姓见得更多的是户籍警、片警等等,打交道最多的是他们,刑警这个警种好像距离他们很远,其实不是,也可能就在你身边,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大家,所以我就想让他们特别地落地”。就这样,他带着460位有名有姓的角色,重走了一遍英雄路。

全景式呈现35载刑侦发展历程

为《我是刑警》担任编剧的,是著名编剧、飞天奖最佳编剧获得者徐萌。距离剧集开拍半年前,徐萌就开始了飞赴全国各地的前期筹备工作,“把所有案件发生地,从东北、山西到银川等,跑了一圈,一个一个场景落实。”

从2019年4月到11月,历经8个月,她深入全国15个省市区县,基层的刑警队,以人物采访、交流座谈、参观现场、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创作采风、故事搜集和体验生活。

“写警察戏对于一个女编剧来说蛮少见的,我可能比较生猛,因为我长了一个数理脑子,我是一个分析狂,一个数据狂,研究癖,不怕吃苦,但是就很害怕辜负这一份信任,很害怕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这个行业最真实的那种气质和质感。”徐萌说,“所以我得去下生活,我得去多走,多看。后来我们就走了那么多地方,见了那么多的人,主要是看一张张的脸,寻找人物的那种气质。要找到这个行业最后的那一句话——警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经过长达半年的走访,她对警察最大的感受,就是“极端聪明”,“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智力,现在是和平年代,算力决定一切,这个行业的那种感知力、执行力、算力,那种聪明、洞察力,我感受特别深”。

除了聪明,另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忠诚”。“尽管我们是拿着令牌去的,每走一个地方,他们都守口如瓶,也不谈自己的工作,也不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什么都不说。我说他们都是刘胡兰,谁都不说,不是我们想象的,打开话匣子就跟你讲——其实我特别能体会,因为真真正正做事的人,他是不善于去讲述自己的。”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跟警察们“就这么坐着,啥也不说,看谁先撑不住”,慢慢找到人物最真实的气场。“在我去采访的过程里边,除了感觉到他们的忠诚、勇敢、热血,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对受害者负责,要对受害者的家属有一个交代’。因为有大量的陈年旧案、积案、冷案。我刚开始听的时候,就当那么一句话听。后来我就发现,我每走一个地方,碰到所有的人都在跟我说这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真的深刻体会到人民警察、人民公安跟我们的群众、跟我们人民就是血肉相连。这也让我下了决心,这个创作要玩真的,不能辜负他们,一定要掏心掏肺,用心血去浇灌这个作品。”

时间跨度长达35载的全景式呈现,正如导演所说,厚度、宽度和纵深度都教人不知从何下手好。徐萌在编剧过程中也像锲而不舍挖掘每一缕线索、不辞辛苦走遍每一个村落的刑警一样,肯下笨功夫——总计耗时2年,行程1万公里,采访了各级专家、一线刑警近200人,整理各类访谈达200万字,全剧多达873个场景,几乎没有重复——写完这部剧,对她来说,也像“读了个警官大学,还读了个刑侦技术学院出来”,“你得把这个行业先吃透”。

向16万刑警致敬

吃透了写出来的东西,才会真的扎实。对观众而言,《我是刑警》不仅一开场就以极其真实的90年代刑侦风带来震撼,更为难得的是剧集并不只是聚焦一个接一个的大案悬案,而是扎扎实实将35载基层刑侦历程完完整整带到面前,就像刑警查案不是靠拍脑袋靠灵光一现一样,刑侦路上的每一点进步,背后都有无数基层刑警的筚路蓝缕——

90年代的刑警勤走访、细调查;00年代的刑警有了DNA技术加持;10年代的刑警不但有了天眼助阵,还有心测、侧写、人脸识别、步态识别、大数据分析、时空还原技术……老中青三代刑警的群像,因此显得更加真实——不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刑侦特点,还有“传帮带”,有技术的迭代与理念的传承。

看了《我是刑警》观众才发现,原来90年代的刑侦技术一度是那么地简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去弥补。在缺少高科技手段的年代,用到最多的是显微镜,剧中“曹忠恕”还亲自研发了一些器材,更多时候都是靠意志力在破案。弹幕直呼:90年代破案真的难。

后来呢,科技进步了,刑侦技术发展了,但刑警和法医们又遇到了新问题:都靠摄像头了,警察还有用吗?法医这边解剖化验还没完成,那边查查摄像头嫌疑人已经抓到了,法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困惑。《我是刑警》没有因为这些东西“不够戏剧性”选择偷懒跳过,而是把刑警的除暴安良、伸张正义、蜕变成长作为明线,把不同年代刑侦人员所面临问题的演变、新旧刑侦观念手段的冲突作为暗线,一明一暗交织展现,因此才显得更加真诚,也更加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指出,公安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也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广大公安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是刑警》以现实主义手法、纪实影像风格,塑造出老中青三代刑警的英雄群像,全景式描写了中国刑侦事业35年的辉煌历程,展现新时代中国刑警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勇毅的精神传承。正如导演所说:“拍这个戏的意义就是想对16万刑警,以及对他们所有的付出表达致敬,看看这16万刑警如何守护着大家的平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