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
第76版:专栏/九层塔 2025-01-13

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

沈嘉禄

沈嘉禄

专栏作家

Columnist

爱好美食和收藏

两种文明的交融、渗透、互补和叠加,就有了编年史的厚实感和戏剧性。

吴玉林的大作《荷溪镇的夜与昼》问世了,我为他高兴,并饶有兴味地读了一遍。作为一个立足闵行本土进行生命体验的作家,他在性格上是含蓄的,在文学修养上是潜沉的,在创作上又是积极的、敏锐的、善于思考的,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充满了上海西南区域特有的烟火气息,在读者眼前展开色彩纷呈、栩栩如生的俗世画卷,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又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这本非虚构作品也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价值取向。

玉林兄的文字朴实无华,以细节丰富而取胜,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古村落里的最后一个猎人,还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爷叔老吴,无论是串街走巷的换糖人,还是当年寻求“真爱”的“工农兵大学生”,俱是血肉丰满,神清气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不烙下时代的印记,携带特定时期的文化信息。当然作者在字里行间执着地体现了对上海城市历史、对上海人命运,以及对自我生命过程的冷静思考。

《荷溪镇的夜与昼》记录了吴玉林一段珍贵的生命体验,主要是从少年到青年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他与许多中国人一样,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被圈进了一个“城堡”,就是他借此成长并观察世界的那个小镇,也是被上海核心城区的商业文明边缘化的小镇。但因为有绵长的农耕文明为背景,加上闵行区在上世纪50年代后构成上海工业化的重要板块,承载着崇高而美好的愿景,同时在社会各方面引入了城市文明,那么这个宁静而闲适的小镇,一方面自觉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规则;另一方面又要判断和应对两种文明的互动与交织,并试图摆脱农耕文明的束缚,实现对城市文明的拥抱,最终被大上海的“主流社会”所接纳,做一个意气风发的“上海人”。当然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努力都化作了朵朵浪花。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两种文明的交融、渗透、互补和叠加,就有了编年史的厚实感和戏剧性。此时的吴玉林拥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媒体人,所以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通过更广泛层面的采访和体验,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复杂而伟大的过程中。最终,“历经600年晨起暮落栉风沐雨的”这个小镇,因为整体拆迁,从吴玉林的生命中彻底剥离,多少欢悦与苦恼,多少梦想和失落,都在瞬间化为一地碎瓦残砖。他的悲悯与惆怅由此而起,回望来路,奋笔书写,带着这样的感情,我相信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深层次思考。

《荷溪镇的夜与昼》一书就是这种体验与思考的结晶。这几十万字构建的个人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侧影。荷溪镇的变迁,即使定格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嬗变瞬间,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样本价值,值得研究和记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