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无名》剧照
京剧《鉴证》剧照
近40个剧种、231部申报剧目、44台上演作品,创办5年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为一批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打造了完善的孵化平台,从上海逐步走向全国,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力。今年,“小戏节”正式升级为中国小剧场戏曲节,12月9日至15日,来自10个剧种的12部小剧场戏曲作品脱颖而出,将在长江剧场轮番登场。
成长与绽放
今年的展演不仅剧种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多元,剧目也更有新意。经过申报资格认定和专家评委的两轮甄选,评剧《染》、婺剧《无名》、高甲戏《范进中举》、越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绍剧《庄公的烦恼》、川剧《桂英与王魁》、黄梅戏《香如故》《浮生六记》、昆剧《草桥惊梦》《319·回首紫禁城》、滇剧《马克白夫人》、京剧《鉴证》等12部剧目进入展演名单,这些剧目均为近年来新创或改编的戏曲作品,将为观众带来为期一周的戏曲盛宴。
名为“呼·吸”的“小戏节”不断吐故纳新,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呼”出新想法、新形式、新理念,而这正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见证了小剧场戏曲的一路成长,从当初报名的剧目数量有限,到现在评委专家为哪个剧目能够入选争得面红耳赤,他感慨道:“5年来我每届都参加,‘小戏节’就像我的朋友,让我看到了戏曲的希望。”在他看来,小剧场是戏曲人理想的载体,它旨在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性,鼓励其成为中国未来戏曲的支撑。
探索与回归
虽然小剧场戏曲节一直保持戏曲新秀唱主角的特色,但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戏曲界的名角儿同台亮相。今年参与演出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就有8人,涉及多个剧种,可见小剧场不仅是年轻人大胆探索的舞台,也是艺术家们突破自我的一方天地。
在本届展演中,不同剧种和剧团在题材改编、艺术表达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青年编剧屈曌洁带着原创小剧场黄梅戏《香如故》参加展演。这部戏是她的又一次实验,不仅融入了说唱,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大热的舞蹈也搬到了戏曲舞台。屈曌洁认为:“戏曲以前就有很多流行元素,小剧场不是探索新的路,而是回归,把舞台交给演员,建立更好的观演关系。”上海昆剧团当家小生黎安此次将携昆剧《草桥惊梦》参演,呈现“北西厢”里一个性格鲜明的张生。早在18年前,黎安就参与了小剧场昆剧《伤逝》的创排,对他来说,小剧场的形式是在验证自己那么多年对昆曲的理解,“小剧场让我再次认识传统,认识昆曲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
87岁高龄的著名编剧徐棻此次携滇剧《马克白夫人》和川剧《桂英与王魁》参加“小戏节”。从事编剧工作半个多世纪,她至今积极守望戏曲,保持探索精神。
跨越与突破
中国戏剧家协会作为展演主办方之一,对优质剧目“走出去”的推动有目共睹。每一次发动各地报送剧目,都是对小剧场创作的一次动员,这5年来的效果尤为明显。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透露,本次展演活动共收到申报剧目68部,涉及25个剧种,较去年申报量增长了83.78%。
崔伟回忆,当初剧协委约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小剧场昆剧《椅子》,先后亮相俄罗斯萨马拉州“金萝卜”戏剧节、阿尔巴尼亚斯坎帕国际戏剧节,让海外戏剧爱好者了解到,中国戏曲不只有《霸王别姬》这样传统形态的演出和剧目,不只有大师,也有充满未来感的演出形式和颇具创造力的青年演员。
虽然是第一次叫中国小剧场戏曲节,但它早已是青年戏剧人的老朋友。举办至第五年,今年是“小戏节”再出发的起点。每一个戏曲人都悉心维护着小剧场的艺术品格,以及一个全国性艺术节应有的质量声誉。崔伟畅想着:“我们想做十年老店、百年老店,我想到那时候我们都会很骄傲的。”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