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幸福更真实
第32版:践行嘱托一年间 2020-11-11
把“人民”大写在土地上的城市

幸福更真实

第三届进博会,口罩遮住了志愿者大部分脸庞,但遮不住热情的眼神和青春的神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黄浦区五里桥社区托育园里,老师给孩子们讲绘本 本报记者 孔明哲 摄

李佳琦在他的直播大本营展示直播间和备货仓库的幕后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在助老公益咖啡馆“溢咖啡”,笑容洋溢在每一个老人的脸上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孙云

浦江两岸,四季流转,在城市中行走的人们,每一天如沐春风。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2020年,上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沪考察时的嘱托,郑重宣示“五个人人”的奋斗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从此更加具体,更可期待。

幼有所育

少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城市发展的希望。

上海,不断提升超大城市管理精细化

管理水平,着力建设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其中,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成为城市供给的重要一环。

2017年,上海市率先启动新建社区幼儿托管点实事项目,当年即在全市建成20个社区幼儿托管点。2018年,托管点开始尝试“托幼一体化”新模式,全市16个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联手研究制定托育机构的管理机制,开创0-3岁托育行业监管先河。2019年,上海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有关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文件。

同时,上海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建设、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新优质学校建设等举措,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就近供给优质教育资源。

2018年,上海首次实施幼升小公办民办同步招生。2019年,全面取消公办小学、公办初中各类特长生招生,民办小学、初中以电脑随机录取取代面试、测评,从“选好学生”转变为“教好学生”,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办小学、初中报考“降温”了,不少家长感叹焦虑明显缓解,亲子关系更和谐了,发际线危机也有救了。

孩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父亲老母亲的幸福感也更强了。风起时,发丝变得轻柔,脚步愈发轻快,闲暇时光,也终于有时间走出那一间又一间的补习教室,流连滨江水岸,漫步郊野大地,享受轻松愉悦的亲子时光,真正感受到魔都的无尽魅力与品质生活。

拼有所获

李佳琦成了崇明人!这个消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就在几天前,上海市文旅局倡议推动上海建设“品质直播第一城”,通过打造品质直播,助力品质消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传播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理念。可以预见,在这个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里,李佳琦是当下“新上海人”中最著名的带货主播,但绝不会是唯一一个。

事实上,在这座追求创新卓越的城市里,类似李佳琦、薇娅这样从事新兴职业的年轻人还有许多。

几天前,在网络直播间里,另一名“新上海人”熟练地戴上耳麦侃侃而谈。不同的是,他讲的不是带货,而是如何维修电脑和手机。更特别的是,他是一名因车祸导致脊髓损伤高位截瘫坐在轮椅上的重度残疾人,听他直播的,则是100余名渴望创业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残疾人学员。

这名主播,就是2019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全国自强模范”柯水昌。

从车祸致残后的万念俱灰,到如今在陆家嘴金融服务广场设立公司总部,录用十余名残疾人员工,在全市7家门店提供电脑和手机维修服务,并创办公益组织,在线上线下广泛培训残疾人学员,带动大家一起创业致富,柯水昌的蜕变不仅仅来自他的个人努力和家庭支持,更因为他生活在一座“让温度首先在残疾人身上体现”的城市,生活在一座鼓励突破、书写传奇的城市。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在这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里,人人享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机会。梦想有多大,天空就有多高。在属于人民的城市里,奇迹属于全体人民,敢闯敢拼,就有逆风飞扬、缔造传奇的机会。

老有所养

今年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夕,杨浦区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几度登上微博热搜。

热搜的主人公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里的一群爷爷奶奶,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奶奶已有92岁高龄。猝不及防地,他们就因为在福利院里的“神操作”成了网红:

73岁老妪神还原“戴珍珠耳环的少女”,80多岁老翁生动演绎出男孩版“吃苹果的玛格丽特”,不羁的奶奶版“女画家弗里达”把犀利目光直射网友的心房。这群可爱的爷爷奶奶们,让捧着手机的年轻人们移不开目光。

让老人们从外观上接近世界名画主人公的,自然是造型和摄影团队,但是,沐浴金色夕阳,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才是他们能把复刻实现得如此栩栩如生、打动人心的情感来源。他们的灵动眼神,他们的饱满状态,是上海提升养老服务的生动写照,是上海打造民生供给的生动写照,是幸福晚年、和谐家园的生动写照。

如今,老年人在上海人口中已占相当比重,城市温度到底怎么样,他们的感受很重要。以人民获得感为出发点,上海正着力打造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一批适老性住宅正在建设和改造,以家庭自我照顾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格局正在形成,社区养老院、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建设中。为了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上海还将进一步建立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至2035年,每万名老年人拥有的老年人休闲福利及学习机构数量,将达到28个,夕阳生活也将更加充实、富足。

在上海,既有巍巍高楼拔地起,也有老城旧里换新颜;既有庭前坐看花开落,也有邻里笑谈和睦情。始终将“人民”大写在土地上的城市,幸福更真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