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铺开长卷  描绘幸福
第26/27版:践行嘱托一年间 2020-11-11
这一年,上海用特殊的方式迎接挑战,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探索人民城市的现代治理——

铺开长卷 描绘幸福

晚霞映红杨浦滨江的天际,好一幅醉美的金秋落霞图 杨建正 摄

上海财大的同学们在杨浦滨江举行“四史”学习活动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古北市民中心的虹桥老人助餐点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本报记者 孙云 屠瑜

一年,既长,亦短。一年,可以是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可以是一座城的华丽蜕变。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上海考察,深入杨浦滨江、古北社区,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社区治理和服务等进行调研,同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流,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上海人民——

这一年,初心相传,使命在肩;

这一年,不舍昼夜,步伐铿锵。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世界级滨水会客厅更美了

2019年11月2日下午,黄浦江畔走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这位特殊的客人来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结合视频和多媒体演示听取黄浦江两岸核心区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基本情况和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情况汇报;

沿滨江栈桥步行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了解人文历史和城乡变迁,走进雨水花园实地考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情况,并乘车沿途察看渔人码头、杨树浦港旧址等地标景观;

参观途中,这位特殊的客人与正在休闲健身的市民亲切交谈,又来到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向工作人员和居民详细询问这里开展基层党建和公共服务情况……

这位特殊的客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一年过去了,89岁的老党员、我国第一代劳动模范黄宝妹依然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铭记心中,她还想把这一年来感受到的发展变化再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汇报;

一年过去了,曾挥舞双臂迎来总书记亲切询问的滨江建设者、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卫东始终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说:“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一年过去了,杨浦人奋楫笃行。一幅描绘民生幸福的多彩长卷正以滨江岸线为巨幅画纸,徐徐展开。

一年来,从一席话到一个理念,从一个理念到一番行动……

在杨浦滨江,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杨浦科学改造滨江空间、将“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的做法,鲜明地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一年来,从一席话到一个理念,从一个理念到一番行动,杨浦区扎实肯干,高举旗帜,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实在增强人民城市发展动力、提升人民城市治理能力、彰显人民城市宜居魅力的实际行动中。“人民城市”理念在杨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0年6月,上海市委十一届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6月29日,杨浦区率先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做人民城市建设标杆的决定》和《杨浦滨江全力争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的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两份文件。

7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内涵与生动实践”理论研讨会举行,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内涵,并决定推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成为学习、宣传、贯彻、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形式和重要载体。

9月,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在杨浦滨江启动,并进行了人民建议的首次集中征集,就完善滨江区域的建设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四季更迭,春华秋实。杨浦以时间为坐标,刻录着不敢一日松懈的坚实“脚印”。

一年间,杨浦滨江举办逾20场文化活动,锅碗瓢盆也成艺术灵感……

在总书记的指示指引下,杨浦继续对滨江精打细磨,更以滨江为点,由点及面,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出台《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充分肯定并复制推广杨浦“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经验做法。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位列其中,全国仅有6处。

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岸线近7平方公里面积,有一个显著特点:公共空间占比高,特别是在紧邻江边的核心区,公共空间的面积更达到约1/3。

在这里,可以把一天安排得明明白白:上午,从秦皇岛码头这一改写中国历史的启航地向东出发,漫步雨水花园,嬉戏卡其乐园,打卡绿之丘,拿起手机扫一扫百年工业遗存墙壁上的二维码,穿越时光隧道,领略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变迁;午间,可以倚在杨树浦咖啡馆,或在10月30日启用的“皂梦空间”,体验带着馥郁芬芳的独特记忆;傍晚,可以漫步在悠长的栈桥上,或者来到11月2日建成开放的玻璃屋——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电站辅机厂站,在“大家微讲堂·社区政工师”暨“四史”学习教育云端思政课中汲取“在人民城市诗意栖居”的精神养料……

一年间,杨浦滨江举办了逾20场文化活动,旧里改造居民搬走前留下的锅碗瓢盆等生活印痕也成为就地取材的艺术灵感,把城市记忆和乡愁留在滨江。近期,大桥下的公园正开工建设,儿童友好型示范社区将为滨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带来点睛之笔,“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新的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方案也都已在崭新蓝图中。

这一年,变化不仅在滨江水岸,杨浦全区正日新月异,逆势飞扬……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工作重心转向复工复产,杨浦充分发挥“金牌店小二”的精神,为复工复产“加速度”。

8月5日,杨浦区发布《积极发力数字新基建、培育在线新经济 打造发展新高地的行动计划》提出,力争2022年新基建和在线新经济实现打造一个“在线新经济生态园”、落地十个市级示范引领项目等“一、十、百、千、万”五大类发展目标。目前,杨浦集聚8000多家科技型企业、7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实现营收近700亿元。

持续的政策“红包”和精细化改革,让杨浦营商环境的土壤“肥力”越来越优质,经济发展也逆势飞扬。今年,杨浦入选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区以及“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未来,杨浦还将不断深化拓展杨浦首创的“一线工作法”,在一线“知民情、解民忧、聚民智、听民意”,促进各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让人民群众生活在杨浦、工作在杨浦,收获更多幸福感。

长宁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

被采纳建议数一年增长64%

“民法典、退役军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都有我们的贡献。”10月30日,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胡煜昂在古北市民中心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展示厅向记者介绍,“总书记去年来的时候这里有29部法律开展意见征询,上报建议491条,25条被全国人大采纳,到现在已经有43部法律,771条上报建议,41条被采纳了,一年增长64%。”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的情形,亲历者胡煜昂还历历在目。总书记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继续作贡献。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胡煜昂深深地感受到,通过实践,全过程民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全过程民主的实践更加充满活力。各方参与的热情更高涨、基层直通渠道更顺畅、推动社区治理效果更显著。

一年来,立法联系点把触角伸得更广了,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了……

“立法征询已经是一件光荣的事,是我在居民区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安东小区居委会调解主任翟晶在基层立法点做信息员3年多了,之前民法典意见征询时,他提的一条关于动用维修基金的意见就在民法典里有体现。

他告诉记者,随着宣传的加大,信息员、社区居民慢慢知道了基层立法点的内涵,居民会主动来问近期有什么法律法规能拿去看看提提意见。信息员茶余饭后也会以聊天的方式和居民讨论,讨论中的意见会被记录,“大家的思维角度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能够为国家,为法律法规提供自己的意见,有些提了以后就真的变成法条,这是一个荣誉。”如今,翟晶在做调解工作时,居民已经在用民法典的知识和他沟通了,“现在要处理很多的社区事务,如果不懂法,就没办法和居民说清楚。”

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滕道荣介绍,这一年来,立法点把触角更加放开了,把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了,更能体现立法的全过程民主。

刘旭是街道辖区内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董事长,也是立法点的信息员小组长。他在今年参加了《数据安全法(草案)》的意见征询,还在《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一审稿的意见征询中提了7条意见。在二审稿公布后,他高兴地发现其中2条基本被原文采纳,2条在不同条文中有体现。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民主是需要获得感的,参与民主就是一种获得感。当提了立法征询意见,意见又被采纳的话,这种获得感更强烈。”

今年8月,立法点走进华政附中校园举行了一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专场意见征询会。同学们对未保法修订草案提出了17条意见。针对草案中有一条关于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等行为应对家长进行训诫缴纳保证金的条款,学生提出会对本身经济困难的家庭造成负担,可能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最终这条意见被采纳了,该条款被删除。华政附中副校长顾平康表示,未成年人参与到保护自己的立法修订实践当中,培养的是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坚定的是对法治的尊崇和信仰。

一年来,社区老年助餐点多了,银发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

虹桥社区是一个高度老龄化的社区,老龄化比例达到37.4%。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古北市民中心三楼老年助餐点与用餐老人亲切交谈,询问饭菜可不可口、价格贵不贵、对社区便民服务还有什么新要求。

71岁的亲历者黄丽芬至今记忆犹新。她向记者介绍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虹桥社区从原来的2个助餐点发展到现在的9个,基本上解决了大多数老人的就餐问题。饭菜可以堂吃,也能外带,还有多个口味可以挑选。社区建立了老人睦邻点,种花、做手工等活动丰富多彩。

11月6日中午,用餐的73岁居民徐先生对饭菜赞不绝口。徐先生午餐选的是油爆虾,还配有一份小荤、一份素菜、一份米饭、一盒小菜和一杯酸奶,一共18元,性价比很高。他说:“我们还有一个300多人的用餐微信群,群里每天会公布第二天的两种菜式照片。大家在群里都可以发言,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提了他们会马上回应改进,真的非常难能可贵啊。”

虹桥街道除了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以外,还深化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创新建立“记忆家(街道)—记忆角(居民区)—认知障碍老年家庭”三级服务网络;新建了3个包括养老、文化、便民、医疗四大类服务的美好生活服务站,致力于打造家门口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平台;结合精品小区建设,加速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

“街道这些年持续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将养老服务点建在社区里,设施在家门口嵌入建设,资源在家门口嵌入积聚,服务在家门口嵌入落实,通过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打造,让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多样的养老服务。”虹桥街道服务办副主任赵晨介绍。

一年来,居民“家门口”办事站点再升级,“安家就业”一件事一次办成……

占地4.08平方公里的虹桥街道内,2.02平方公里的古北社区因国际化而闻名,社区有3.2万人,其中51%为境外人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上海外国人密度最高的居民区,被称为“小小联合国”。古北社区的第二张“名片”,是“服务型”。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古北市民中心月接待服务6000余人次,已经发展成为集为民服务、文化交流和社区共治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市民之家。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这里考察时,对涉外人员服务窗口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方法给予肯定。

今年,虹桥街道在古北市民中心落地了一个“单一窗口”,符合申请条件的外国人,在这里可实现“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申请一窗受理、一周办理、一并发证。福陆(中国)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夏一对这一创新举措表示非常感谢,感到大大缩减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近年来,古北市民中心在事务受理板块不断提升功能,先后设立了境外人员服务站、虹桥海外人才荟、移民融入服务站点、蒲公英双语税收服务站,加上今年10月新建成的“一网通办”,实现“五站合一”服务平台。依托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携手外籍人士中心(TEC)为海内外人才构建了“1+1+X”人才融情服务联盟,成为首家由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运行和服务的人才服务站点。为海内外人才搭建“三业”(就业、创业、兴业)交流平台、构建生活服务联盟,并以文化为媒,为海内外人才制定公益融入、治理融入计划,为海内外人才提供精准、便捷、贴心的服务。

居住在这里的美国人莎莱·冰菡是长宁一家国际机构的业务主管。她说:“能在家门口有这样便利的服务,实在是太方便太好了,我要告诉我身边所有的朋友,让他们来这里办理和咨询外国人相关的业务。”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