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彩虹桥联通长三角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临港新片区人才服务中心鸟瞰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G60科创云廊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重要项目之一,将发挥其桥梁作用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杨欢 连建明 杨洁
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是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的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到上海,鼓励上海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殷殷期许,催人奋进。两年多来,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硕果累累。尤其是面对疫情挑战,上海展现出的强大城市韧性与经济复苏能力,尤为亮眼。
新片区正火热,科创板正增长,长三角正相融……新时代新奇迹,正由人民书写。
签约不断,开放不止,新片区正火热
1年吸引投资逾2700亿元
两年前,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去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自那一刻起,临港人使命在肩、奋楫前行,将殷殷嘱托化为一项项行动举措。运行一年多来,临港这片近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兴产业落地生根,制度创新开花结果,高端人才安家落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丰富……寸土寸金的滴水湖畔,“金凤凰”腾空而起。
签约不断,投资火热
昨天,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闭幕。就在几天前,进博会医疗展区的明星企业、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约,将在新片区建立新的法律实体,投资总额达2亿元人民币。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表示,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一系列开放举措坚定了诺和诺德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充满信心的不止这一家企业。从医疗展区移步至汽车展区,特斯拉展台上的“中国制造”Model 3十分吸睛。在去年的第二届进博会上,特斯拉的展台上还全都是进口汽车。临港工厂破土动工后短短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交付了首批汽车;仅用20个月,国产Model 3就启航出口欧洲。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说,进博会与临港新片区帮助特斯拉一次次实现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企业不仅能向中国市场出口产品,更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结出中国果实。”
从特斯拉到诺和诺德,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入驻临港,一年吸引投资逾2700亿元。尤其是今年以来,临港新片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78项制度创新任务已完成过半,新增注册企业逾1.5万户,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背后,是中国之治的伟力,也是新片区上上下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持续拼搏奋斗的结果。
开放不止,未来可期
增设临港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重大任务。从孕育到诞生,都打下了国家战略的深深烙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又对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出了“五个重要”的新要求——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这意味着新片区的未来,将是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她的新,不是面积扩大,而是根本的制度创新,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再升级。
最近,一则好消息从临港新片区传来:在集中行使首批事权的基础上,11月1日起,又有653项集中行使行政事权完成交接。本次新增的集中行使行政事权在金融贸易、人才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进一步加大了力度。至此,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已分两批承接市、区两级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相关事权共1170项。这些事权涵盖投资建设、规划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20多个领域,赋权力度在全国各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中位居前列。
事权下放,加强配套
记者获悉,自今年5月1日正式集中行使第一批517项行政事权以来,截至10月31日,共受理行政审批类办件3254件。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充分发挥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的作用,着力加大事权承接后的改革创新力度,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压缩审批层级、再造业务流程、“无人干预自动办理”、升级工程建设领域“一件事”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形成了一批深化“放管服”改革案例。
产业项目签约、政策落地生效、地块设施开工……新片区这片善于创造奇迹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书写新的传奇。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看来,这些都还只是开始。展望下一步,他定下两个新的小目标:到今年年底,前沿产业投资争取达到2000亿元;同时,在智慧城市、新基建、生态环境、交通、住房等城区配套领域,到年底也要争取实现2000亿元的项目开工。“我们全力以赴地推进总体方案中的各项任务一项一项地落地。我们把压力变成动力,狠抓制度创新,统筹区域规划,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动能和加强城市配套工作,我们有信心全力以赴地完成好习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任务。”
抗击疫情,大显身手,科创板正增长
196家企业募集资金2828.65亿元
硕世生物,是今年的大牛股,11月6日报收221元,今年涨幅高达303%,列科创板涨幅第一。该股今年大涨,是因为公司在抗疫中作出积极贡献,也给公司业绩带来很大增长。科创板推出一年多来,不仅在支持科技创新、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抗击疫情这样的重大战役中作出了贡献。
72个小时完成试剂盒开发
硕世生物立足传染病分子诊断研究10年,在全球多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始终冲在最前线。公司总经理王国强说:“我们硕世人的血液里,就流淌着抗击疫情的基因。”看看他们的表现就知道这不是虚言,2013年H7N9禽流感,他们只花了不到3天时间,就开发出了该病毒的检测试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硕世生物再次成为国内反应最快的分子检测企业,仅用72个小时就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盒开发。1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病毒基因序列,12日将这款新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13日硕世生物就开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盒,14日就运到了抗疫第一线。
此后,硕世生物积极将中国科技抗疫的成果推广至海外,今年4月以来,公司的检测试剂盒,先后获得欧盟CE认证、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认证,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使用授权,被列为世卫组织应急使用清单。
硕世生物不仅战疫有术,而且战绩给力,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5.8亿元,同比增长10倍,业绩增幅列科创板第四。今年7月股价最高时候超过470元,虽然现在股价回调幅度较大,但今年涨幅依然高达3倍。
制度创新成效逐渐显现
在抗疫中作出积极贡献的科创板公司,不止硕世生物一家,科创板高科技特点得到发挥。
2018年11月5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的消息正式宣布,科创板从正式宣布至今已满2年,发展迅速,各项制度创新成效逐渐显现,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卓有成效,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也日益发挥。
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只科创板新股正式上市交易。截至今年11月6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91家,总市值3.07万亿元,科创板受到投资者欢迎。资本市场也为科创板融资提供极大支持,截至11月9日,剔除暂缓上市的蚂蚁集团,科创板共计有196家企业完成了发行工作,共计募集资金2828.65亿元。从今年看,科创板124家公司募集资金1988.59亿元,而A股市场今年至今IPO总共融资4154.97亿元,科创板占了一半。
科创板科创特色鲜明,在191家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有72家,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7家,新材料产业27家,生物产业4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30家。而且,这些公司成长性高,今年前三季度,190家科创板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210亿元,同比增长54%,是A股市场中业绩增速最高的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业绩增速较高的公司,很多都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司,如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增长100倍的圣湘生物、增长10倍的东方生物,也是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睿创微纳是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企业的龙头,今年前三季度测温产品营收增加121倍,使得净利润增长359%。
今年9月上市的上海企业奕瑞科技,生产的移动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移动DR),在疫情防控中立下赫赫战功。作为移动DR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奕瑞科技的相关订单需求也接踵而至,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因此增长353%。
科创板公司在抗疫中立下战功,未来将在芯片等科技重大攻关战中继续显身手。
龙头带动,全域起舞,长三角正相融
41个城市“一网通办”统一入口设置
通了!11月9日上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条省际通道——苏州康力大道对接上海东航路段顺利通车。两地通行时间从约40分钟缩短到5分钟,这条被打通的“断头路”,正是长三角地区加速融合的缩影。
2018年,在首届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1日,作为国家战略“先手棋”和“突破口”的一体化示范区揭牌出征。
上海龙头带动,长三角全域起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一个融合的长三角,正推动一系列工作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联手联合
一条太浦河,蜿蜒流经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发现水面上漂着零星的水葫芦,怎么处理?不再等待水草“随波逐流”,三地的河道保洁船即刻都来了!“以前治河全靠自觉,现在大家都能主动出手了。”青浦区金泽镇的河长说。
2019年10月开始,青浦、吴江和嘉善实行“联合河长制”;日前,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方案》发布,47个主要跨界水体纳入实施范围,为全国跨域水体联保提供可复制的模板和经验。
“制度创新,是破题之钥,是治理之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大胆创新,积极试验。
32项制度创新成果、60个亮点项目;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亮相,全国首个跨省域核准投资目录发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刚满一岁,一周年“成绩单”令人瞩目。昔日面临“三不管”瓶颈的青吴嘉,从未像现在这样紧紧相连。
资源互通
碧波浩瀚,白鹭翩飞。淀山湖以西,元荡宛如一颗明珠,嵌于苏沪两地。最近,湖面上架起一道蜿蜒的步行桥,从空中俯瞰,环元荡贯通桥宛若一条凌空飞舞的绸带,串起湿地景观与环湖绿道,也连接着苏州吴江和上海青浦。
一年来,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不断拉近三省一市的距离:去年11月,示范区5条公交线路开行;今年11月7日,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在松江区石湖荡镇打下第一桩;11月9日,“东航路-康力大道”正式通车……一体化发展速度“肉眼可见”。
当然,不止是物理意义上的“相连”,更多无形的数据资源逐步打通。
今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实战”,上海市牵头先后组织召开长三角主要领导专题视频会议,迅速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健康码互认,通行证发放……“我们是昆山的供应商,每天都要往上海送货。”得益于长三角的互认互通,沪宁高速花桥检查站的“常客”司机张师傅在疫情期间的出入方便许多。
“一网通办”也在刷新长三角政务服务新速度。截至9月,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地级市)的政务服务中心已完成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上统一入口设置,并开设数百个线下专窗。
经济腾飞
9月27日,在七湖相连的“蓝色珠链”水域,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同处一体化示范区内,江苏苏州黎里镇镇长张炳高也很高兴:“汾湖的企业,依托华为可以取得技术支持;西岑的研发成果,通过汾湖完善的产业链可以落地投产……避免资源浪费与同质化竞争,这才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初衷。”
你可知,长三角科创还有“护照”?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朱正红称,去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孵化协会联合推出的“长三角科技创业护照”,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土壤,给企业间合作交流带来便利。目前,“创业护照”已发放千余张,并初见成效。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看来:“从安徽凤阳农村改革,到江苏苏南模式、浙江温州模式,再到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本身就是改革的最生动实践,是对创新精神的最深刻诠释。”
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谋划长远,重任在肩,长三角更将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