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活化工业遗存,上海的“功夫”精细
第23版:创见 2020-11-11
从大手笔建筑群到“无名之地”——

活化工业遗存,上海的“功夫”精细

“老码头”一号楼内部

“皂梦空间”

经历二次改造的“老码头”

“老码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龙美术馆

M50

◆琳恩

在由当年制皂厂沉淀池改造的空间里,点上一杯咖啡,配一块乳白色的“肥皂蛋糕”,目光穿过交错的筒状输送管道,“沉淀池”是上一抹天空的蓝,人们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制皂厂。

近日,位于杨浦滨江“皂梦空间”揭开神秘面纱,独特的工业遗存再造手笔,让这一方历史、野趣、创意交融的公共空间,迅速晋升为魔都新的网红打卡地。不过,细心的人从“皂梦空间”的再造过程中发现设计趋势变化的端倪。和以往的工业活化不同,这个空间的改造,虽然说不上是大开大合的恢弘手笔,却以细致入微的手法诠释了上海在城市治理上的“绣花针”功夫。 ——编者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丰富多样的工业遗迹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不小的比例。“皂梦空间”的前身正是上海制皂厂的遗存。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制皂厂,是远东最早的制皂厂,上海人颇为熟悉的蜂花等老品牌香皂、肥皂都出自上海制造厂。之后,因为产业格局调整,制皂工厂迁往外地,仅在杨浦滨江留下这处制皂工业的遗迹。

事实上,作为国际设计之都,上海设计师、文创人多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工业遗存的活化可行路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艺仓美术馆、八万吨筒仓,以及田子坊、8号桥、M50、同乐坊、老码头,都是由旧厂房与旧仓库改造而来。

工业遗存活化设计创意越来越注重细节,这对设计师来说是考验耐心和功力的挑战,在设计师、建筑师们的“撮合”之下,这些老建筑与后现代的创意文化碰撞,被赋予新的活力,转型为上海文创、文旅地标,充分彰显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

各有“前世今生”,却也异曲同工

去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曾主办“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改造问题与经验”交流研讨会,从上海年鉴中梳理出城市工业遗存改造的“足迹”。“大数据”让不少人在惊讶的同时,也感叹于设计之都上海的“硬核”创意创新实力。

比如,其中,上海的近百家美术馆中不少就是由工业遗存“华丽转身”。早在世博会筹建之时,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概念已经初具雏形。世博实践区对市南发电厂遗址、高达165米的标志性“大烟囱”的保留和利用,成为当年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最得意的手笔之一,也为之后厂房空间转型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做好铺垫。

至此,旧等于衰败、等于“拆”的传统规划设计观念被打破。形形色色的工业遗存,赋予各种艺术展馆值得追溯的“前世传奇”,不断为市民制造眼前一亮的惊喜。

事实上,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在发达国家并非全新议题。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在英国铁桥峡谷召开。这座小小的铁桥,曾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1986年,作为世界上首例工业遗产,铁桥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上海,城市管理者、创意工作者则摸索出一套以文创、文旅促进工业遗产蝶变转型重生的方法。比如,魔都最具文艺气息的创意园区M50,曾是近代徽商代表周氏家族的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如今,在一番改造之后,这里成了涂鸦文化、文创艺术工作室、艺术装置聚集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文青”们前来“朝圣”。

再比如,位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民生路的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被改造成了以艺术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师在改造时,最大限度在实现艺展功能的同时,保留筒仓建筑相对封闭的状态,在“保”和“留”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不俗的效果。

遗存活化创意不断细化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上海工业遗存的活化再设计,在创意理念、创新手法上越来越细腻,“保存”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徐汇滨江地区的诸多公共空间设计就秉持着这一理念。这一地区曾是近代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了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上粮六库,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

让经过改造设计的新建筑与原有遗存之间形成彼此呼应的关系,在徐汇滨江工业遗存活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比如,位于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核心位置的龙美术馆,“大尺度”挑出的拱形建筑表面,以质地细腻的清水混凝土浇灌而成,颇有后现代之感。而实际上,它设计造型的另一层深意是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在视觉上形成彼此呼应的关系。

再比如,原来的十六铺,也就是上海老码头,在2007年时已经经过一轮改造活化。彼时的改造,旨在根据十六铺的“记忆”,让老建筑原地重生。然而,十多年后,原设计团队再度捉刀该项目的活化改建时,已经发出了感叹:“城市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对‘地标’的要求也在改变。”

因而,整个设计团队从功能、立面、材质入手,细化更新方案,除了抓住空间规划上的“一中心、三沿线”的重点之外,他们提炼了“石库门”这一海派建筑符号中的元素,运用色彩柔和、较为亲和的材质,力图减少建筑与到访者之间的距离感。

同时,设计团队还充分考虑到了让室内设计与景观功能区域景致相融合。在对一号楼进行改建时,他们大胆做了“减法”,仅对木结构屋顶重新粉刷,用大面积的仿钨丝吊灯以序列方式排列,形成了与防水磨石地面之呼应的格局,不仅使得整个空间更加通透,而且简约的老上海风格与建筑外部甚至是整个“老码头”的设计都相辅相成。

体验感从视觉到舌尖润及心田

而“皂梦空间”的设计,更是体现了设计师们“绣花针”般的耐心和功底。

按照建筑师张斌的说法,“皂梦空间”杨浦滨江在设计规划中是“无名无姓”的工业构筑物,按照原本的规划,要全部拆除。然而,当他第一次与设计团队走进这片区域时,看到上海制皂厂留存在此的管网复杂的水处理设施和大型沉淀池,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几位见多识广的设计师,好奇心大增,竟然兴奋得绕着池子“上蹿下跳”。

“这个空间对建筑师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尺度感很好,虽然没有产权、没有历史身份,却完整呈现了整个制皂厂的水处理工艺,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用张斌的话来说,这样宝贵的遗存被抹平做成绿化带可惜了。

于是,他和团队带着设计改造方案找到了杨浦区浦江办,双方多次磨合,“皂梦空间”终于在城市“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改造中应运而生。而这却是杨浦滨江众多工业遗存中唯一一处没有“身份”却又完全实现室内功能可用的遗迹。

张斌他们所做的不仅是把原构筑物的形态呈现出来,还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氛围营造工作,以契合时下最流行的“沉浸”体验。比如,沉淀池里的管道被扩充为大管子,游客穿梭其中,不仅是走在迷宫之中,更是将皂液流动体验融入到行走动线中。

此外,不少设计还是从原上海制皂厂厂区拆过来的,管理方在规划上引入与肥皂主题和生活方式有关的博物馆、展览。草丛上有巨型的香皂艺术装置,“皂荚岛”上缀满了“肥皂泡”,每个泡泡都是上海制皂厂生产的老牌肥皂的展台。

无处不在的制皂痕迹,无时无刻不在以轻松休闲的方式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的“记忆”。不止如此,其中的开放的咖啡点,还提供诸如“肥皂蛋糕”的文创餐点,创意牢牢契合了“皂”的主题,让人在视觉上体验一把“皂梦”之后,再经历一轮舌尖上的皂梦之旅。

相比于博物馆的“一本正经”,整个空间的活化再造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让人们全方位体验“皂梦之旅”,让历史和记忆真正走入人们的心中、脑中,滋润现代都市人的心田。

上海虽然不是历史古都,但是通过创意工作者对工业遗存越来越细腻的改造,这个城市曾经的历史、旧时的记忆一样不会被后人遗忘,在新生的同时绽放别样的光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