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进道 不做过河拆桥的小人。(漫画) 负重致远说骆驼 水墨书“云门” 我想跟着阳光走 大观园来了熊孩子 生活是音乐的不竭源泉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05-19

大观园来了熊孩子

戴萦袅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一家,因为王熙凤的资助,平安度过了凛冬,来年丰收,特来贾府致谢。刘姥姥第二次来,熟络了很多,显得人情练达。但她的小外孙板儿,依旧胆怯,见了贾母,也不会问候。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虽然很形象,但未免以偏概全。板儿这样的“熊孩子”,更像“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怯”。不过,老祖宗贾母并不和他计较,反而招待他吃果子。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给他钱,派小厮带他在城里玩。

板儿这样的孩子,不熟的时候,是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熟了以后,就会变成脱兔,到处蹦跶着放飞自我,“破坏性”不小。留他在屋里,大家不自在,不如让他逛逛京都,长长见识。贾母知道该怎么待这类小孩,因为“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贾母必然也接触过不少。礼贤下士,包括熊孩子,这才是大户人家的气派。

板儿在贾府渐渐混熟了,第二天逛大观园,来到贾探春的住处。探春喜欢“文人野趣”,板儿生长于农村,最熟悉这一块,就想表现表现,指着葱绿双绣卉草虫纱帐,一一辨认:“这是蝈蝈,这是蚱蜢”。刘姥姥是“胡萝卜加大棒”式育儿,马上把板儿打哭。

其实,对于熊孩子,要教会其社会规则,但也不能管死,以致扼杀其活力、热情。贾母深谙此道,她不管宝玉,是因为宝玉见了外人,还是很有礼貌,“使人见了可爱可怜”。她不管板儿,是因为知道乡下小孩子来京城一趟不容易,她站得高,所以看得见人间百味,也能体谅板儿的心情。

可惜板儿无法理解这种苦心,只是一味玩闹。他看见探春书案的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便想摘那锤子要击,被丫鬟拦住。

磬,《说文解字》称之为“乐石”,是象形字:“殳”是敲击的意思,整个字,就是敲打后能发出乐音的石头。磬形如曲尺,中间高,两头低。《红楼梦》时代,复古、仿古潮流盛行,宫廷乐器中,也包含了厚重的玉磬,由苏州的能工巧匠,用和田碧玉的,或是安徽的灵璧石制作。

宫中还有许多迷你“玉磬”摆设。雍正皇帝曾命人将十一件玉磬,陈列在圆明园莲花馆。每件玉磬,材质、纹饰不一,搭配不同的架子:碧玉飞龙磬,悬于铜烧古架上;汉玉双喜磬,有紫檀木架;白玉有琐福禄支泰磬,则是象牙茜色架;还有白玉夔凤磬,配了黑漆描金架——这是洋漆的一种,模仿日本的莳绘工艺(在漆器上,撒上色粉、金粉、银粉装饰),深受雍正帝的喜爱。可见《红楼梦》处处反映了当时的风尚。

除了玉磬摆设外,“吉庆有余”图案也非常流行,最早由戟、磬、双鱼组成,到了明清,因为经济发展,人们希望四海升平,八方宁靖,和战争有关的方戟图案,渐渐被祥和的灵芝、如意、宝相花,甚至是红底黄字的“吉”字取代。

曹公爱埋伏笔,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大有文章。探春的比目鱼玉磬,含义非常丰富。一来,两条比目鱼,眼睛并列接近,象征佳偶天成、忠贞不渝,与鸳鸯、凤凰并称。卢照邻诗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民间亦有“凤凰双栖鱼比目”的说法。第七十回中,宝玉和女孩们放风筝,唯独探春有凤凰风筝,又飘来了一个凤凰风筝和一个喜字风筝,和她的绞在一起,呼应了比目磬。

二来,磬、比目鱼纹饰,以及板儿要拿锤子敲击的动作,正构成了“吉庆有余”,象征贾府败落后,刘姥姥祖孙知恩图报,救了巧姐儿。命运预兆的“留余庆”,即刘氏的余庆。后文巧姐儿、板儿互换佛手、柚子,脂批作了细细点评,却独独漏掉了比目鱼玉磬,着实可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