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新书速递 一部志书一堵墙 给“宋粉”穿越提供理性思考 全景再现创业者开拓历程
第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2019-12-15

一部志书一堵墙

——评《北京城市影像志》

◎杨浪

“类书”是我们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因为积累的文献浩如烟海,所以需要在集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分类,《太平预览》《册府元龟》这样的巨著说明文明演进已经到了非常高级的程度。“志书”是一个地区或一个部类的纵向信息梳理和集成,在我国,地方志书几可延续自宋以降的整个地方史,使我们对历史的描述进入细节。

近年来,地方续史作志延续文明香火,更有央视做了一大套《中国影像方志》。摄影集的出版是摄影传播的重要手段。不过已有的影集基本是个人或主题性摄影作品的集合。关于摄影的“类书”有却不多,比如《中国摄影年鉴》等。而摄影构成的“志书”就更凤毛麟角了。已知印象深刻的只有刘香成编的《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942-2010)》。

《北京城市影像志——新中国成立70年北京百姓生活变迁史》是个上下两卷的庞大体例。北京地位特殊,如果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布局来编志书也当得起,不过不便操作。这部书好在用巧,取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的视角,又切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重大节点,于是构成既庞大又精致的注史结构。

那个叫做“历史”的东西过去基本上是一种文字的言说。在摄影术发明之前,所有能够传承的对过往的记录都在文字里,区别的只有承载文字的介质:是泥板还是纸莎草,抑或是龟甲。

图像最初是以文字的附属出现的。老照片里的历史信息之丰富是近年来人们的发现。因为摄影术的晚近,更因为其昂贵,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利用它记录“存在”而非记录“信息”。然而大量当时存在着的没有被文字记录的琐碎信息,在对历史的发掘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便是20年来“老照片”为出版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缘由,是影像类书刊热销的缘由,也是影像类志书存在的必然。

《北京城市影像志》里透露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在这些影像中留存了过去时代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衣着服饰、城市环境的信息,这类在文字言史中很少涉及的“数据”在摄影(而且只有在摄影中)被记录了。历史因为有了这些形象的记录而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这段因为照片变得可触摸的历史,在这部图集中随手可以举出:“1949年解放军从东交民巷进城”“1956年8月21日第一批38辆解放牌汽车在天安门广场”“1980年东单街头的二锅头广告”“1984年的西单菜市场”“1993年廊坊头条的个体餐馆”等。正是这些当年在市井中捕捉的瞬间,使我们在今天能够感受新闻事件之外,还能感受到那些曾经的城市氛围,盛夏广场上的相聚,西单大菜场里再也嗅不到的摩肩接踵的气息。正因为它们再也不见了,才尤其显得“历史”的珍贵。

这部书从几十万张图片选出200多位摄影师的近千幅作品。单独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整体上,正是这些有温度有刻度的瞬间,集合成了北京城三千年历史中变化最激烈的这70年里那些永恒的瞬间。

一幅影像一块“砖”,一部志书一堵“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