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荣
最近,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辞世,享年101岁。媒体纷纷报道他的生平,这也不禁令我回想起12年前接待这位日本政治家时的情景。
当时中曾根康弘是应全国青联和外交学会的邀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并访问上海。作为上海的接待人员之一,心里有种期待和兴奋。他来访的2007年前后,日本首相频繁更替,被国际社会称为“一年一相”(一年换一个首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曾根的执政期长达5年(1982年—1987年)。凭借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他有着政坛“风向鸡”的绰号,被认为是日本最国际化的首相。更重要的是,他致力于中日友好,成为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最好时光的缔造者之一。1984年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期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在两国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来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会见了他。会见时,话题自然而然转到了当年中日青年3000人友好联欢活动。中曾根对此兴趣盎然,原本显得有点严肃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中曾根的随行人员中,除了秘书、国会议员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的孙子。在读研究生的孙子是第一次来中国,中曾根希望带他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于是安排代表团前往杭州,游览西湖。
那天下午,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坐船徜徉在湖光山色中,让人心旷神怡。我向中曾根等人介绍,西湖一年四季,无论何时,何种天气到访,都有不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因此宋朝诗人苏轼留下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曾根对中国诗词也有着较深的造诣,微笑着回过头问孙子:“这句诗的意思你懂吗?”看着孙子一知半解的神态,他亲自解释了一下。
接着,中曾根问我:“你的日语是在哪里学的?”“上海。”“去过日本吗?”“去过,我第一次去日本是1987年,那时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代表团,住在日本普通民众家里,曾在电视里看到过您发表讲话。”“是吗?”中曾根似乎对我的这段经历比较好奇,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比如:是什么让我对日本感兴趣的。我告诉他:“在还没有学习日语之前,偶然看到一本名叫《日本》的杂志,封面人物是扮演童年‘阿信’的小林绫子。当时《阿信》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这本印刷精美、图案丰富的杂志引发了我对日本的浓厚兴趣。”听到这里,中曾根有点自豪地说:“因为知道《阿信》在中国的影响力,所以当时我让小林(绫子)作为中日友好民间使者访问了中国,她在中国受到了热烈欢迎。”“我能去日本,要感谢咱们两国领导人能翻开中日关系崭新的一页。”听了这句话,中曾根动情地说:“我最敬佩的政治家周恩来先生说过‘喝水不忘挖井人’,发展中日两国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中曾根的孙子在一旁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看着眼前这本当年中曾根送给我的签名著作——《自省录》,心中默念:感谢您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贡献,也感谢您为我这个“小人物”打开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再见,“大人物”首相!